"紫陌红尘拂面来":长安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
# 拂面:迎面、扑面。,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无人不道看花回":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里栽种着许多株桃树,
#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尽是刘郎去后栽":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 去:一作“别”。,刘郎:作者自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诗人刘禹锡自朗州返回长安后,众人前往玄都观赏花的热闹场景,借玄都观里千树桃花皆为自己离京后所栽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中得势新贵的讽刺,体现出诗人对自身被贬遭遇的愤懑不平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玄都观中的千树桃花喻指十年间因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将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去看桃花的人比作那些为富贵利禄奔走权门的人,借看花这一生活琐事,深刻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对比:将自己十年前在长安时玄都观无桃花,与十年后桃树长大开花进行对比,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暗示自身境遇变化;同时将新贵的得势与自己的被排挤进行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绘出京城大道上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热闹场景,人们纷纷从玄都观赏花归来,每个人都在谈论着赏花的经历。这两句从侧面渲染了玄都观桃花盛开时的吸引力,为下文对玄都观桃花的正面描写做了铺垫,同时也展现出京城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第二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将目光转向玄都观内,直接描写观里千树桃花盛开的景象,并点明这些桃树都是自己被贬离京后才栽种的。表面上是在陈述桃树的栽种时间,实则讽刺那些在自己被贬后因迎合权贵而平步青云的新贵,讽刺了他们的得势不过是凭借一时的投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轻蔑。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借玄都观看花之事,含蓄讽刺当时掌权新官僚。诗开篇描绘京城大道上众人赏花归来的热闹场景,从旁人对桃花的夸赞侧面烘托其艳丽。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己,感慨十年离京,玄都观从无桃到千树桃花盛开,物是人非。深入来看,千树桃花象征靠投机得势的新贵,看花人则是趋炎附势之徒。尾句直刺新贵不过是在自己被贬后才上位。此诗讽刺犀利,令政敌难以忍受,致使他和战友遭打击报复,再度被贬。
# 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唐孟棨《本事诗》
# 敖英曰: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汝询曰: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
近代王承治《唐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下一篇:唐·韩愈《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