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引":并引: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
# 屯田员外郎:官名。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此观未有花":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
# 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寻贬朗州司马":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
# 寻:不久。
"居十年":过了十年,
"召至京师":召我回京,
"人人皆言":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
"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
"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
"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接着又派出作刺史。
# 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今十有四年":现在十四年了,
# 有:通“又”。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复为主客郎中":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
# 主客郎中:官名。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重游玄都观":重游玄都观,
"荡然无复一树":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
# 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为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
# 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因再题二十八字":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
"以俟后游":大和二年三月。
# 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俟:等待。
"百亩庭中半是苔":百亩庭院中大半长的是青苔,
# 苔:青苔。,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庭中:一作“中庭”。庭:指玄都观。
"桃花净尽菜花开":桃花开完之后菜花接着又开。
# 菜花:野菜花。,净尽:净:空无所有。尽:完。净:一作开,一作落。
"种桃道士归何处":当年种桃树的道士身归何处,
#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前度刘郎今又来":曾在此赏花的刘郎今日又来。
# 又:一作独。,刘郎:指作者自己。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玄都观桃花的盛衰为线索,前两句描绘观中荒芜景象,暗喻权贵失势;后两句以“种桃道士”影射打压革新派的当权者,以“刘郎重归”宣告自身的坚韧不屈。诗中融咏史与讽喻于一体,展现了诗人对政治斗争的深刻洞察与豪迈抗争精神。
2. 写作手法
设问:“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询问曾经种桃的道士去了哪里,而自己这个前度刘郎却又回来了。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巧妙地将矛头指向那些曾经打压自己如今却不知去向的权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讽刺性。比喻:“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两句中,以“桃花”比作诗人的政敌武元衡等达官显宦们,“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3. 分段赏析
《再游玄都观》首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描绘出玄都观中百亩庭院一半都长满了青苔的景象,展现出如今玄都观的荒芜,暗示这里已许久无人打理,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反差。次句“桃花净尽菜花开”进一步说明曾经盛开的桃花已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菜花开放。此句通过植物的变化,再次强调世事的变迁,曾经备受瞩目的桃花(象征权贵)已不见,而菜花(平凡之物)却在生长。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而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这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玄都观的盛衰变化。第三句“种桃道士归何处”诗人发出疑问,曾经在此种桃的道士去了哪里呢?这里的种桃道士暗指那些曾经得势、如今却不知去向的权贵,引发读者对权贵命运的思考。末句“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表明自己这个前度刘郎又回到了玄都观,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展现出诗人不屈的精神,面对曾经打压自己的势力的变迁,诗人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再次归来,充满自信与豪迈。这两句虽然作了转折,但转折得一点也不突然,并且衔接得十分紧密,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再游玄都观》以玄都观为缩影,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兴衰紧密结合。刘禹锡巧妙运用“桃花”“道士”等意象构建隐喻体系,语言凝练而锋芒毕露。诗中“桃花净尽”“前度刘郎”等句,以自嘲包裹傲骨,既有犀利尖刻的辛辣讽刺,又是刘禹锡抗争精神的鲜明象征,展现了诗人的坚韧精神与历史洞察力。
# 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刘禹锡《再过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上句四去声相接,扬之又扬,歌则太硬;下句平稳。此一绝二十六字皆扬,惟“百亩”二字是抑。又观《竹枝词》所序,以知音自负,何独忽于此邪?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风刺时事全用此体。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文宗之朝,互为朋党,一相去位,朝士尽易,正犹道十去而桃不复存。是以执政者复恶其轻薄。
明唐汝询《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至中唐,渐失风人温厚之旨。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前因看花诗,连遭贬黜,今得重来,而新进者随旧日之执政以俱去矣,因复借此以讽之。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按禹锡因王叔文事被贬朗州,十年之后,朝中另换一番人物,故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以见朝政翻覆尤常,语含讥讽,是以又为权贵所不喜,再贬播州,易连州,徙夔州,十四年始入为主客郎中,又因再游诗为“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考此两诗所关,前后二十馀年,禹锡虽被贬斥而终不屈服,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如此。白居易序其诗,以“诗豪”称之,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语虽论诗,实人格之品题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孟浩然《清明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