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shì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chóng
qīng
míng
rén
xīn
chóu
chē
shēng
shàng
liǔ
dōng
chéng
cuì
huā
luò
cǎo
shēng
yīng
fēi
dié
shuāng
kōng
táng
zuò
xiāng
zhuó
míng
liáo
dài
zuì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逐句剖析

"帝里重清明":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

# 帝里:京都。

"人心自愁思":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 人心自愁思: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自:自然

"车声上路合":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

# 合:指车声繁杂。

"柳色东城翠":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落草齐生":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

# 齐生:一起生长。

"莺飞蝶双戏":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空堂坐相忆":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

# 空堂:空空的大堂。

"酌茗聊代醉":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于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值清明时节触景生情所作。全诗以清明时节的帝都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绪的对比,展现诗人科举失意后的怅惘与孤寂。首联以“帝里重清明”点明时令与地点,直述游子愁思;颔联、颈联以车马喧嚣、柳色葱翠、花落草长、莺蝶嬉戏等意象,勾勒出京城的繁华春景;尾联笔锋陡转,以“空堂坐相忆”的寂寥场景收束,借“酌茗代醉”的细节流露借茶消愁的落寞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行至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恰逢清明时节,他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节日题材诗。全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情,营造了繁华与孤寂交织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与苦闷,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清明时节的独特感受。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车声上路合”是动态描写,展现了路上的热闹与繁忙;而“柳色东城翠”则是静态描写,描绘出东城柳树的翠绿与宁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等明丽春景,将内心的“愁思”“相忆”之情隐含于景物之中,使情感表达含蓄婉转,自然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联“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中,“重”字与“愁”字开篇点题。京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个日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青灰色的愁绪,他们心中满是忧愁。诗篇伊始,便将这种愁绪融入其中,为全诗奠定了抒情与写景的基调。在唐代,清明节有游春踏青、戴柳祭祖的习俗,人们常常倾城而出。颔联“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种场景。诗人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写,而是运用动静结合、声色俱佳的特写手法,如同一个配有声音的特写镜头,使画面栩栩如生。远处,传来了一阵嘈杂的车声,显然不止一辆车。它们驶向何处呢?“柳色东城翠”,原来是人们前往东城踏青、折柳。一个“翠”字,让人联想到那如烟的柳丝、初春的新绿,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跃然纸上。接着,颈联“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诗人将目光转向郊外。坐在车上,沿着青色的道路,穿过翠绿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野。洁白的杏花、粉嫩的桃花轻轻飘落,而那毛茸茸、嫩绿的小草却齐齐地探出头来,为世界增添了一抹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享受大自然的温柔与美丽,这是多么畅快、舒心的景象。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其中,笔锋一转,目光又回到身旁。尾联“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一动一静,两个画面,仿佛让人看到诗人独自坐在空旷的室内,痴痴地回忆着什么,接着端起茶杯,默默饮下,叹一口气,又呆呆地陷入沉思。这里的孤寂、愁思,与外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欢乐的踏青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究竟在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少年隐居的苦读岁月,还是为仕途奔波的漂泊经历?诗人又在愁什么呢?是仕途的艰难险阻,还是人世的无常易变?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在人生抉择上的矛盾心境:一方面渴望踏入仕途,却又内心忐忑、犹豫不决;另一方面憧憬着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却又难以割舍对功名的向往。在明媚的春光中,诗人抒发了诸多感慨,其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心理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个中滋味永远也咀嚼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徐凝《春雨》

下一篇: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