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宫宿寝设储供":斋宫中彻夜准备祭品,
"撞钟鸣鼓树羽旂":敲钟击鼓竖起华盖旗。
"汉家五叶才且雄":汉朝第五代帝王雄才大略,
# 五叶:五代,五世。一作四世。
"宾延万灵朝九戎":宴请万神朝拜九州戎狄。
# 九戎: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柏梁赋诗高宴罢":柏梁殿上赋诗宴会散,
"诏书法驾幸河东":下诏驾临河东巡幸。
# 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河东太守亲扫除":河东太守亲自洒扫道路,
"奉迎至尊导銮舆":恭迎天子车驾前行。
"五营夹道列容卫":五大军营沿路列队护卫,
# 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
"三河纵观空里闾":三河百姓夹道空巷瞻望。
# 三河:汉代以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为三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南北一带。
"回旌驻跸降灵场":仪仗回旋停驻祭坛,
# 驻跸: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焚香奠醑邀百祥":焚香献酒祈求福佑。
"金鼎发色正焜煌":金鼎光彩夺目映日,
# 焜煌:明亮,辉煌。
"灵祇炜烨摅景光":神灵光辉照亮天地。
# 炜烨:亦作“炜晔”。美盛貌。,灵祇:天地之神。亦泛指神明。
"埋玉陈牲礼神毕":献玉摆牲完成祭祀,
# 埋玉:祭神的一种仪式。
"举麾上马乘舆出":挥旗上马启程返程。
"彼汾之曲嘉可游":汾水弯曲处风景绝佳,
"木兰为楫桂为舟":木兰做桨桂木为船。
"棹歌微吟彩鹢浮":船桨轻摇歌声低吟,
# 棹:一作櫂。
"箫鼓哀鸣白云秋":彩船漂浮秋云萧瑟。
"欢娱宴洽赐群后":君臣欢宴赏赐群臣,
"家家复除户牛酒":家家户户得赐美酒牛肉。
"声明动天乐无有":礼乐声响彻天地间,
"千秋万岁南山寿":祝颂帝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自从天子远征入秦关,
"玉辇金车不复还":玉辇金车再未回长安。
"珠帘羽扇长寂寞":珠帘羽扇久已蒙尘,
# 扇:一作盖。,羽:一作帐。
"鼎湖龙髯安可攀":鼎湖仙驾再难追寻。
# 安可:一作何处。,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千龄人事一朝空":千年繁华一朝成空,
"四海为家此路穷":四海漂泊再无归路。
"豪雄意气今何在":当年豪杰意气今何在,
"坛场宫馆尽蒿蓬":祭坛宫苑尽成荒草丛。
# 馆:一作观。
"路逢故老长叹息":路上偶遇老者长叹息,
# 故:一作古。
"世事回环不可测":世事变幻难以预料。
# 环:一作还。
"昔时青楼对歌舞":昔日青楼歌舞正热闹,
"今日黄埃聚荆棘":如今黄土荆棘满地生。
"山川满目泪沾衣":满目山河令人泪落,
"富贵荣华能几时":富贵荣华能存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如今汾水上空不见人,
# 只:一作即。《明皇传信记》云:“上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登而歌,至山川满目云云。上顾侍者曰:‘谁为此?’曰:‘宰相李峤词也。’因凄然涕下,遽起曰:‘峤真才子也。’不待曲终而去。”
"唯有年年秋雁飞":唯有秋雁年复一年飞。
# 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传信记》云:“上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登而歌,至山川满目云云。上顾侍者曰:‘谁为此?’曰:‘宰相李峤词也。’因凄然涕下,遽起曰:‘峤真才子也。’不待曲终而去。”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你难道没看见昔日西京处于全盛时期,
"汾阴后土亲祭祠":皇帝亲自前往汾阴祭祀后土神吗。
# 汾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开篇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汉武帝祭祀汾阴后土时的盛大排场与奢华场景,“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展现出祭祀前的庄重准备。整首诗借古讽今,蕴含着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诫之意。
2.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赏析“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此段以“雄图大展”总领武帝朝气象,通过“筑柏梁台”“宴集七言臣僚”等具体史实,凸显盛世文治之盛;“下诏巡幸河东”既呼应前文“国势巅峰”,又为下文祭祀、泛游等场景埋下伏笔。“大典”二字点明巡幸的政治象征意义,暗含对汉武功业的礼赞。“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此处点明诗歌结构特点——“四句一节”的叙事节奏,通过“地方官迎驾”“百姓观礼”“祭祀大典”三层场景递进,展现仪式的庄重与全民参与的热烈。“简括地叙写”强调诗人用笔凝练,既覆盖核心事件,又避免冗赘。“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埋玉陈牲”呼应前文祭祀场景,“举麾上马”自然过渡至泛游活动,两句既收束前文又开启下文,体现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承上启下”精准概括其过渡功能,使行文浑然一体。“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此段聚焦“泛游”与“欢宴”两大场景:“富丽堂皇”形容船队仪仗之盛,“恣酣玩赏”凸显帝王纵情游乐之态;后文“群臣”“百姓”共享宴饮,则展现君民同乐的和谐图景。“牛肉和美酒”以细节入诗,增强画面真实感。“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万寿无疆”直抒对帝王的祝颂,“上上下下”涵盖各阶层情感,体现统治合法性的广泛认同。“纤毫毕现”既赞诗歌描摹细致,亦暗含对仪式完整性的艺术再现。第二部分赏析“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以“秦关”起兴,借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隐喻汉武帝求仙未果、终归尘土的命运。“议论”点明此段抒情方式,“慨叹”揭示情感基调,奠定全诗由盛转衰的哲思脉络。“‘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以“秦关”为切入点,通过老子传说与汉武求仙的对照,暗讽帝王长生梦的虚妄。“讽喻”手法含蓄而尖锐,赋予典故批判性内涵。“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四句一节”延续前文结构规律,“坛场官馆”与“蒿莱蓬草”的今昔对比,强化沧桑巨变的视觉冲击。“渲染”“伤感”凸显诗人对历史虚无的深沉喟叹。“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富贵荣华能几时”提炼全诗核心命题,将个案升华为普世规律。“发人深省”肯定其思想深度,“启示性”则强调对后世的警醒作用。“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以唐玄宗的反应侧面印证诗句感染力,“凄然涕下”体现情感共鸣,“真才子”评价凸显艺术成就,赋予历史典故以现场感。
3. 作品点评
李峤的《汾阴行》兼具“四杰”歌行的艺术遗韵与盛唐七古的时代特征。其文辞华美典雅,注重辞采雕饰,多采用对偶句式,整体以四句为一单元,分层铺展情节,结构条理分明,明显承袭“初唐体”的创作范式。不过在叙事手法上则较为克制,避免过度铺张渲染,主要采取单线推进、一气贯穿的叙述方式,而非“四杰体”惯用的多维度、全景式铺陈,因而展现出情节转折突兀、节奏跌宕起伏的独特韵律,这与“四杰体”七古所追求的流畅婉转、韵律和谐的美学风格形成鲜明对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诗中议论性内容显著增多,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规律的透彻洞察与深沉感怀,相较于“四杰体”七古常见的在结尾处抒发个人际遇之慨的模式,其思想境界得以拓宽,情感格局得到提升,逐渐趋近于盛唐七古关注广阔社会现实、洋溢慷慨豪情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特质。
# 天宝末,幺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阙。有唱李峤诗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时上春秋已高,问是谁诗,或对曰李峤。因凄然涕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又明年,幸蜀,登白卫岭,览眺久之,又歌是词,复言:“李峤真才子。”不胜感叹。时高力士在侧,亦挥涕久之。
唐孟棨《本事诗》
# 李峤《汾阴行》,玄宗剧赏,然声调未谐,转换多踬,出沈、宋下。
明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诗薮》
# 周珽曰:此借汉事以刺时事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尔时风格乍开,故句调未能全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二句双锁上文(“昔时”二句下)。
唐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步伐整齐,词旨凄恻,为有唐一代七言占正声所起。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平平铺叙,气仍健举,此非可以学得。
现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