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zhòng
ǒu
bǎi
gēn
gāo
cái
zhǎn
shǎn
yún
shàn
tuán
yuán
qīng
dié
tíng
tíng
tái
dǐng
dǐng
nán
cáng
xué
zhuó
shuǐ
quán
shēng
cháng
tiē
tiē

译文

种下一百多根藕,才长出四片高荷的荷叶。荷叶在风中飐闪,如碧云扇一般,又像团圆的青玉层层堆叠。高荷亭亭玉立,努力向上生长,如此引人注目难以被掩盖。高荷不学习贴水而生的荃草,一生都平贴于水面。

逐句剖析

"种藕百余根":种下一百多根藕,

"高荷才四叶":才长出四片高荷的荷叶。

"飐闪碧云扇":荷叶在风中飐闪,如碧云扇一般,

# 飐闪:飘动闪忽貌。飐:风吹物动。

"团圆青玉叠":又像团圆的青玉层层堆叠。

# 青玉叠:指荷叶。

"亭亭自抬举":高荷亭亭玉立,努力向上生长,

"鼎鼎难藏擪":如此引人注目难以被掩盖。

# 擪:以指按捺。一作擫。,鼎鼎:盛貌。

"不学著水荃":高荷不学习贴水而生的荃草,

# 荃:一种水草。见卷2《和乐天感鹤》注。

"一生长怗怗":一生都平贴于水面。

# 怗怗:闲静貌。怗,安定,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荷》是唐朝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种植藕后高荷初长的景象,荷叶如碧云扇般飐闪,如青玉堆叠般团圆。后四句通过高荷与贴水生长的荃对比,突出高荷亭亭玉立、努力向上的特点,借对高荷的赞美,表达了对积极向上、不甘平凡品质的赞赏。写作手法上,运用比喻,把荷叶比作碧云扇、青玉,生动形象;对比衬托,以荃草衬托高荷,突出高荷的品质。整首诗托物言志,体现元稹诗歌善于观察自然,借物表达志向,语言清新,寓意深刻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诗人种下百余根藕,只长出四片高荷荷叶的情景。荷叶随风飐闪,犹如碧云扇,又似团圆的青玉层层堆叠。高荷亭亭玉立,努力向上生长,不像贴水而生的荃草,一生都平贴于水面。通过对高荷形象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高荷挺拔向上姿态的赞美之情,同时借物言志,传达出对积极进取、不随波逐流品质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比喻:“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将高荷的荷叶比作“碧云扇”和“青玉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叶的形状、颜色和动态,使高荷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感。拟人:“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抬举”一词赋予高荷以人的动作和姿态,仿佛它有意识地努力向上生长,突出高荷挺拔、向上的特点,表达诗人对其的赞美。对比:“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将高荷与贴水生长的荃进行对比,以荃草一生平贴水面的状态,反衬高荷努力向上、不甘平凡的品质,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先交代种植藕的情况以及高荷荷叶数量稀少,接着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高荷荷叶在风中如碧云扇飐闪、如青玉堆叠的美丽姿态,展现出高荷的独特魅力。后四句:“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前两句通过拟人手法强调高荷努力向上生长的姿态,后两句通过与荃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高荷积极向上、不随波逐流的品质,深化了诗歌借物言志的主题。元稹借助高荷这一意象,寄托了这般人生准则:人理应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秉持高洁的操守;纵使遭遇外界的重重打压,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始终坚守,绝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登梓州城》

下一篇:唐·李峤《汾阴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