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唤行摇类急难":鹡鸰鸟在寒田中悲鸣盘旋,似为手足急难而焦急呼号,
# 唤行摇:脊令飞行时喜鸣叫,行走时尾巴上的羽毛上下颤动,如摇摆状,为“飞则鸣行则摇”。
"野田寒露欲成团":野田寒露中鹡鸰欲相偎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不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话,
# 莫:不要。
"骨肉而今冷眼看":如今骨肉至亲,竟只剩冷眼相待的凄凉。
# 骨肉:比喻至亲。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鹡鸰似遇急难却无援的景象,点出至亲骨肉反目、冷眼相对的现实。表面写禽鸟困境,实则揭露人情淡薄,表达了对至亲疏离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飞唤行摇类急难”描绘鹡鸰鸟遇困时焦灼求援的情态,末句“骨肉而今冷眼看”则刻画至亲冷眼旁观的冷漠,禽鸟的本能相呼与人类的刻意疏离形成反差,凸显人情凉薄竟胜过禽兽。同时,“四海皆兄长”的传统理想,与“骨肉冷眼”的现实形成对立,“莫言”二字直接否定虚言,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揭露伦理的虚伪。这些对比将“世态炎凉”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冲突,使批判更具穿透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情的残酷。托物言志:鹡鸰自古因《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的典故象征兄弟互助,诗人却反用其意,借鹡鸰“飞唤行摇类急难”却孤立无援的处境,隐喻世间亲情的疏离,本应相扶的骨肉,竟如漠视鹡鸰困境般冷漠。“野田寒露欲成团”的凄清景象,既烘托鹡鸰的窘迫,又暗喻人情如寒霜般冰冷,将对世态的悲愤融入自然景物。从禽鸟到寒景,再转入人事批判,物与情自然融合,使“讽刺亲情淡漠”的主旨表达含蓄而深刻,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飞唤行摇类急难”以特写镜头刻画鹡鸰鸟的情态,“飞唤”写其急促飞翔、声声哀鸣,“行摇”描其步履不稳、焦灼不安,“类急难”直接点出它仿佛正遭遇困境、急需援助。此处以鸟喻人,鹡鸰在古有“兄弟相援”的象征(源自《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诗人却反用其意,借鸟的“急难无援”,暗讽现实中本应互助的亲情已然淡漠,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野田寒露欲成团”中“寒露”的寒凉既呼应鹡鸰的“急难”处境,也暗喻人情的冷漠如寒霜,以自然景象的萧瑟烘托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悲凉感受,情景交融,强化了全诗的凄清基调。“莫言四海皆兄长”以直白的否定开篇,“莫言”二字斩钉截铁,驳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说辞。看似否定泛泛的“兄长”情谊,实则暗含对“连至亲都不如”的现实控诉,将批判的矛头从虚泛的人情转向更核心的亲情,语气尖锐,充满对虚伪伦理的愤懑。“骨肉而今冷眼看”直击现实,最亲近的骨肉亲人,如今却冷眼旁观,不予援手。“冷眼看”三字刻画冷漠情态,极具画面感,将亲情疏离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与首句鹡鸰“急难”形成强烈对比,鸟的焦灼与“骨肉”的冷漠形成反差,结束全诗,将悲愤之情推向顶点,直白中见沉痛,尽显讽刺。
上一篇:明·王恭《闻子规》
下一篇:明·林娙《咏凤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