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城下":连州的城下,
# 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俯接村墟":俯接着村落。
# 村墟:村落。墟,即虚,集市。宋代人吴处厚《青箱杂记》第三卷载:“岭南谓村市为墟。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ruò)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是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岭南把乡村集市叫作虚。柳宗元《童区寄传》说:“到虚所卖他。”柳又作《柳州峒氓》诗说:“青竹皮裹着盐的是归峒之客,绿荷叶包着饭的是赶集的人”,说的就是集市。因为集市之处,有人的时候则拥挤不堪,无人的时候就一片空虚,而岭南的村市,有人的时候少,无人的时候多,称它作虚,是恰当的。)
"偶登郡楼":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
# 郡楼:郡城城楼。
"适有所感":正好有所感受,
# 适:偶然,恰好。
"遂书其事为俚歌":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
# 俚歌:民间歌谣。
"以俟采诗者":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
# 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资)考证也”。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谣,中含讽谕,希望能下情上达,引起皇帝注意。,俟:等待。
"冈头花草齐":冈上头花草一抹齐,
"燕子东西飞":燕子飞东呵又飞西。
"田塍望如线":远望田塍像条线,
# 田塍:田埂。
"白水光参差":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 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农妇白纻裙":农妇穿着白麻布裙,
# 白纻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
"农夫绿蓑衣":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
"齐唱郢中歌":一齐唱起田中歌呀,
# 郢:一作“田”。
"嘤伫如竹枝":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 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嘤伫: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但闻怨响音":但听哀怨的歌声响,
# 怨响音:哀怨的曲调。
"不辨俚语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
# 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时时一大笑":时不时的一阵大笑,
"此必相嘲嗤":定是互相嘲笑嬉戏。
# 嘲嗤:嘲讽、讥笑,开玩笑。
"水平苗漠漠":水田平平苗儿漠漠,
# 漠漠:广漠而沉寂。
"烟火生墟落":烟火升在村村落落。
"黄犬往复还":大黄狗来回地走,
"赤鸡鸣且啄":红公鸡边叫边啄。
"路旁谁家郎":路旁谁家的小伙子?
# 郎:年轻小伙子。
"乌帽衫袖长":戴乌帽穿着大袖衣。
# 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
"自言上计吏":自报说他是上计吏,
# 上计吏:也叫上计、计吏,是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派到中央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
"年初离帝乡":年初才刚刚离京师。
# 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
"田夫语计吏":田夫对计吏把话讲,
"君家侬定谙":您家我可非常熟悉。
# 谙:熟悉。一作“记”,一作“喻”。,侬:我,方言。
"一来长安罢":您一从长安回乡里,
"眼大不相参":见人就装作不认识。
# 相参:相互交往。,眼大:眼眶子高了,瞧不起人。
"计吏笑致辞":计吏笑着上前答话,
"长安真大处":长安真大得了不起。
"省门高轲峨":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
# 轲峨:高大的样子。,省门:宫廷或官署的门。汉代称宫中为省中,宫门为省闼(tà)。唐代中央政府中有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所以官署之门也称省门。
"侬入无度数":我可进去过无数次。
# 无度数:无数次。
"昨来补卫士":近来补卫士的缺额,
# 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昨来:近来,前些时候。
"唯用筒竹布":用一筒竹布就可以。
# 筒竹布:筒中布和竹布。筒中布又名黄润,是蜀中所产的一种细布。竹布是岭南名产。“筒”字也可以讲成一筒两筒的筒。左思《蜀都赋》:“黄润比筒”的“比筒”,就是每筒的意思。筒竹布即是一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您看二三年以后吧,
"我作官人去":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 官人:做官的人。指官。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描绘了唐代南方水乡插秧时节的田园风光与农夫劳作场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官贵民贱的世态炎凉与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诗中既展现劳动生活的鲜活画面,又暗含对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体现了刘禹锡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革新政治的理想追求。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一句,前句以“水平苗”收束插秧场景,暗喻农忙告一段落;后句“烟火生”则将视角转向村落炊烟,既暗示时间推移至黄昏,又以炊烟袅袅的自然过渡,将画面从田间劳作转向村墟生活。四句写景如电影转场,既保留前文水田的清新基调,又悄然植入市井元素,为后文计吏登场埋下伏笔,使雅俗场景的转换浑然天成。白描:此诗善用白描手法,以简净笔触勾勒田园风物与人物情态。“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一句,仅以六字便描摹出春日原野花草繁茂、燕子翩跹的灵动画面,色彩明丽而生机盎然。“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通过衣饰色彩的鲜明对比,既展现劳动者形象,又暗含身份差异,语言质朴却意蕴深长。全篇摒弃华丽辞藻,以近乎口语的对话推进情节,如田夫直言“眼大不相参”,直白道出世态炎凉,白描中透出辛辣讽刺。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头的六句,能看作一个小节。诗人用淡雅的色彩、简洁的笔触,描绘出插秧时节阳光明媚的景象,展现出田野间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在规整的画面里,诗人还加入了灵动的动态元素:山岗上花草整齐生长,燕子在空中穿梭飞翔,笔直的田埂线条分明,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还有穿着白麻布衣裙的农妇、披着绿草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又和谐,既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之美,也呈现出自然生机与明媚春光的完美融合。接下来的六句,诗人换从听觉角度,描写农民劳动时热闹的场景。前面那部分景物描写,像是为画面铺好了静态的背景,而这部分则着重刻画人物的活动。诗人细致描写农人的歌声,即便他身在郡楼,又因农夫农妇用地方方言唱和,听不清具体歌词,但也能欣赏那美妙的旋律。这些民间歌谣,婉转柔美、韵味十足。“怨响音”是农民在繁重劳作和困苦生活下,不自觉发出的痛苦叹息,不过因为唱歌的人心态豁达,整体氛围依然充满欢乐和畅快。“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这句写得特别传神,在整齐的哼唱声里,不时夹杂着阵阵大笑,忧郁的情绪和欢快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歌声虽然带着哀怨,却不让人觉得沉闷。歌声和笑声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深深感染了诗人,让农民们淳朴的欢乐和热情跃然纸上。“水平苗漠漠”这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工作已经完成,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换到村落,过渡得十分巧妙,没有丝毫生硬的感觉。从插完秧后“苗漠漠”的水田景象,直接转到村落里升起的炊烟,既表现出地点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时空转换毫无痕迹。与此同时,诗人也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村落里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而且,在描写村落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中的主人公——上计吏,把全诗前后对比的内容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对这个上计吏的形象描写,是从他的穿着开始的,他戴着乌帽、穿着长衫,和农妇农夫的白裙绿衣截然不同,这不仅显示出他和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异,还让人感觉他就像一个小黑点,破坏了田野的美好,就如同他的庸俗气息污染了田间淳朴的劳动氛围一样。上计吏自我介绍时用了个“自”字,还谎称自己出生在京城,这巧妙地表现出他急于炫耀身份的心理,让他的出现与前面的美好画面格格不入。自上计吏登场后,诗歌就通过他和农人的对话,慢慢揭示出主旨。刘禹锡采用这种古老的写作手法,很好地契合了他反映现实、讽刺时政的创作目的。淳朴的农夫并没有因为上计吏的特殊身份而讨好他,回应的话语意味深长,一下子就戳穿了他的谎言。“君家侬定谙”这句话直白干脆,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也是附近乡村出身,直接反驳了他的吹嘘。“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则生动刻画了上计吏当上小官、去过长安后,就自视甚高、不认故人的傲慢样子。这话表面是说这个上计吏,其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露了官贵民贱的社会本质。上计吏没听出农夫话里的讽刺,还“笑”着继续炫耀自己。这一“笑”更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把这个还带着土气的上计吏庸俗可笑的神态、虚荣浅薄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而上计吏的夸耀,也暴露出朝廷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关键。既然上计吏花点筒竹布就能买到朝廷禁军的名额,那官职自然也能随意买卖,一个“唯”字,道尽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句话既是上计吏的自吹自擂,也表达出诗人的担忧——一个没什么本事、和普通农夫差不多的人,只靠一点小付出就能当官。让这话从一个小小的上计吏嘴里说出来,比诗人直接议论更有冲击力。连这样的小官都觉得当官容易,更能看出皇家卫士名额不值钱,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有多严重,朝廷根本不看重官员的能力和身份,眼里只有钱财利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表达直接,语言通俗,主题深刻。它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传递严肃的社会思考,通过日常小事展现深刻道理。从结构到叙事,从细节到对话,都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精髓,但又有诗人自己明快幽默的风格。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就像一朵独特的花,在当时的诗坛上格外引人注目。
# 夸得俚,俚得妙(“长安”句下)。风土诗必身至其地,始知其妙,然使未至者读之,茫然不晓何语,亦是口头笔下不能运用之过。
明钟惺《唐诗归》
# 极直,极象(末六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音节已入变风。讽刺澹然,可谓怨而不怒(“昨夜”四句下)。
明邢昉《唐风定》
# 《插田歌》叙田夫、计吏问答……匪徒言动如生,言外感伤时事,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前状插田唱歌,如闻其声;后状计吏问答,如绘其形。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梦得《插田歌》云:“水平苗漠漠,烟火巾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四句有画意。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诗不对题(起叫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李白《树中草》
下一篇:唐·李贺《拂舞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