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水向西流":嘉陵江的水流向西方,
"乱石惊滩夜未休":江中的乱石和险滩在夜晚依然波涛汹涌,未曾停息。
"嵓畔苍藤悬日月":江边岩石上,苍老的藤蔓悬挂着,仿佛承载着日月的光辉,
# 嵓:一作岩。
"崖边瑶草记春秋":悬崖边的瑶草,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板居未变先秦俗":岸边的木板房还保留着先秦时期的风俗,
"刳木犹疑太古舟":而那挖空树干制成的小船,仿佛让人怀疑是远古时期的遗物。
"三十六程知远近":虽然知道距离目的地只有三十六程,
"试凭高处望刀州":但还是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的刀州。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这两句开篇点题,描绘了嘉陵江的壮阔景象。“嘉陵江水向西流”直接描绘了嘉陵江的流向,江水奔腾不息,向西流淌。“乱石惊滩夜未休”则进一步描绘了江水在乱石滩中奔腾的景象,即使在夜晚,江水的咆哮声也未曾停歇。颔联:“嵓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这两句通过对嘉陵江两岸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江边的自然之美。“嵓畔苍藤悬日月”描绘了江边岩石上生长的苍藤,藤蔓上悬挂着日月的光辉,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崖边瑶草记春秋”则描绘了崖边的瑶草,这些花草见证了四季的更替,增添了诗意。颈联:“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这两句通过对当地风俗和交通工具的描写,展现了嘉陵江地区的古老文化。“板居未变先秦俗”描绘了当地居民仍然保留着先秦时期的风俗习惯,居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屋中。“刳木犹疑太古舟”则描绘了当地居民使用的船只,这些船只可能是用整块木头刳制而成,仿佛来自远古时代。尾联:“三十六程知近远,试凭高处望刀州。”这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行程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三十六程知近远”描绘了诗人对行程的估算,虽然知道距离有多远,但仍然感到遥远。“试凭高处望刀州”则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的刀州,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