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ēi
zhī
zhái
cán
d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án
hóng
líng
luò
rén
shǎng
fēng
cuī
huā
quán
zhū
chù
jiàn
shí
yóu
chàng
wàng
kuàng
dāng
yuán
jiǔ
xiǎo
tíng
qián

译文

残败的红花零落飘散,无人欣赏,风雨交加使得花朵残缺不全。在其他地方看到残花尚且惆怅叹息,何况是在元九的小亭前看到这残花呢。

逐句剖析

"残红零落无人赏":残败的红花零落飘散,无人欣赏,

"雨打风摧花不全":风雨交加使得花朵残缺不全。

"诸处见时犹怅望":在其他地方看到残花尚且惆怅叹息,

"况当元九小亭前":何况是在元九的小亭前看到这残花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微之宅残牡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缅怀挚友元稹所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刻画了元稹旧宅前牡丹在风雨中凋零残败的景象,又以“况当元九小亭前”的递进之语,寄寓着对遭贬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惘。全诗押“先”字韵,“残红零落”“雨打风摧”等意象勾勒出极具画面感的凋敝之景,尽显白居易感伤诗的典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权贵被贬往江陵。当时担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在长安西明寺附近的元稹旧宅,亲眼见到亭前牡丹经风雨侵袭后凋零残破的模样。忆起往昔与元稹一同游赏赏花的情景,他便借这株残牡丹,抒发对挚友处境的关切,以及对宦海浮沉的万千感慨。这是白居易十二首牡丹题材诗作里,唯一以“残牡丹”为主题的悼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微之宅中残牡丹在风雨侵袭下,花朵不全、无人问津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残牡丹的怜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惆怅,同时借在友人宅前看到残牡丹,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描绘残牡丹在风雨中凋零且无人欣赏的景象,借这一衰败之景,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为下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开篇直接描绘了残败牡丹的景象,“残红零落”形象地写出了花朵凋零的状态,“无人赏”则强调了花朵无人关注、孤独寂寞的处境。“雨打风摧”进一步描绘了花朵遭受的自然灾害,使得花朵“不全”,更加突出了花朵的凄惨。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诸处见时犹怅望,况当元九小亭前”:“诸处见时犹怅望”表明诗人在其他地方看到残花时就已经感到惆怅叹息,体现出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敏感和伤感。“况当元九小亭前”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因为是在友人元稹的小亭前看到残花,所以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既有对春天逝去的伤感,又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将伤春之情与友情相结合,使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先”字为韵脚,营造出“残红零落”“雨打风摧”等画面鲜明的衰败意象,尽显白居易感伤诗作的典型风格。这一作品不仅是元稹与白居易文学交往的历史印记,更堪称唐代文人借物抒情的诗歌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鹦鹉》

下一篇: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