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iǔ

朝代:明作者:杨慎浏览量:3
chuí
yáng
chuí
liǔ
guǎn
fāng
nián
fēi
fēi
huā
mèi
yuǎn
tiān
jīn
jiǎn
bào
chūn
hán
shí
hòu
é
fān
xuě
nuǎn
fēng
qián
bié
jiāng
shàng
hái
shàng
pāo
zhì
qiáo
biān
biān
yóu
hún
suǒ
qīng
sài
yuè
měi
rén
cháng
duàn
cuì
lóu
yān

译文

不论是柳树还是杨树,都只顾自己的盛年,用它们的杨花柳絮取悦遥遥远天。寒食节过后,嫩黄的柳芽如金茧般裹住盎然的春意,像雪花在春风面前飞舞飘荡。他们离开江河,有的被抛在了桥畔,有的被抛在了路边。浪迹绝塞的游子面对高悬的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拨起无限的乡愁,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绵绵的离恨。

逐句剖析

"垂杨垂柳管芳年":不论是柳树还是杨树,都只顾自己的盛年,

# 管:只顾。

"飞絮飞花媚远天":用它们的杨花柳絮取悦遥遥远天。

"金茧抱春寒食后":寒食节过后,嫩黄的柳芽如金茧般裹住盎然的春意,

"玉蛾翻雪暖风前":像雪花在春风面前飞舞飘荡。

# 玉蛾:喻雪花。

"别离江上还河上":他们离开江河,

# 别离:离开。

"抛掷桥边与路边":有的被抛在了桥畔,有的被抛在了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浪迹绝塞的游子面对高悬的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拨起无限的乡愁,

"美人肠断翠楼烟":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绵绵的离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柳》为明代诗人杨慎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描绘春柳得风气之先,早早萌发新绿;颔联借助与柳相关的节令景物,进一步展现柳在春日的姿态风貌;颈联笔调一转,着墨于柳与人情感的关联;尾联承接上联并加以引申,从描写柳的悲剧色彩转为直面人的悲剧命运。诗用齐梁体式,全篇紧扣所咏之物,每联自成一组,八句皆为对仗,风格清婉绮丽,语句自然天成,如珠玉流转般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咏柳诗的创作时间约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前后。当时杨慎因“大礼议”事件遭受廷杖之刑,后被判谪戍云南永昌卫。在前往戍所的行役途中,他抵达永昌卫附近的板桥镇,面对眼前景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遂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柳树在春日里的姿态,描绘寒食节后的热闹场景以及柳絮纷飞似雪的景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出离别相思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用典:自《诗经・采薇》赋予杨柳离别之意后,折柳赠别成风俗,诗人在颈联“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中,借这一典故,通过“江上还河上”“桥边与路边”的词句重叠,表达送行者恋恋不舍的情意,营造出咏叹抒情的风调。

3. 分段赏析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首联两句是对杨柳在春日整体形态的描绘。“垂杨”“垂柳”“飞絮”“飞花”的叠用,不仅在视觉上勾勒出垂柳成排、絮花漫天的开阔景象,更通过词语的回环往复,赋予诗句舒缓委婉的抒情韵律。“管芳年”以拟人手法写杨柳主宰春日时光,“媚远天”则展现其轻柔姿态向远天献媚,二者共同凸显杨柳在春季的蓬勃生机与张扬之态。“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展现杨柳“管芳年”“媚远天”的姿态。诗人以“金茧”比喻淡黄色的柳芽,将柳芽的色泽与形态巧妙融合,又以“抱春”赋予柳芽呵护春光的动态感,堪称绝妙;用“玉蛾”形容团团柳絮,“翻雪”一词更强化了柳絮漫天飘舞的轻盈与壮阔,描绘出其在暖风中如雪花翻飞的景象,尽显柳絮“媚远天”的宏大气势。二者从色彩、形态、神韵多角度展现杨柳在春日的绮丽风姿。“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颈联笔锋转变,开始书写柳与人的情感关联。自《诗经・采薇》赋予杨柳离别之意后,折柳赠别的风俗逐渐形成,以柳枝牵系行人,表达送行者的不舍之情。以“江上”“河上”“桥边”“路边”等富有离别象征意义的空间场景,通过词句的重叠复沓,形成咏叹般的抒情节奏,既点明杨柳作为离别载体的文化内涵,又以重复强化了离别场景的普遍性与情感的绵长悱恻。“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尾联承接上联并加以引申,从柳的悲剧色彩转向对人悲剧命运的直接描写,在“江上河上”“桥边路边”折柳分别后,远隔关山的有情人只能在凄苦岁月中相思。“青塞月”以清冷月光笼罩的边塞,烘托游子远在边关的孤寂凄凉;“翠楼烟”以烟雾迷蒙的高楼,暗示美人独守深闺的怅惘哀伤。二者以典型意象勾勒出离别后双方的痛苦情境,虽未直接写柳,却以“魂销”“肠断”呼应前文杨柳所承载的离情,最终收束于咏柳主题,借自然景物的关联,深化了“柳”作为离别象征的情感重量与题旨内涵。

4. 作品点评

咏物诗源于六朝,随着齐梁宫体诗风从宏观吟咏山河、寄寓感慨,转而聚焦自然中细微景物,咏物诗逐渐在诗坛占据重要地位,自成一派。杨慎受六朝诗风影响,其咏物之作生动鲜活,韵味悠长,如“初发芙蓉”般清新明丽,美不胜收。此诗除首句点明所咏为杨柳外,其余各句均未直接出现“柳”字,而是通过描写与柳相关的时节、景象、典故、情感,既紧扣物象又超脱形似,深得咏物诗不即不离的创作真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

明胡应麟《诗薮》

# 此讵可以时诗求,又讵但以唐诗求也。寄思著笔,全于空界著色,千年来无斯作矣。第三句逗开,写神不写色,第四句又直对。明明是一株活柳,更不消道是咏柳诗。杜陵一鱼一麂,乃似西狩获麟,诗寒竫杀人。

清王夫之《明诗评选》

# 这是一首咏物诗,题目为“柳”……这首诗八句皆用对仗,是律诗中的变体。全诗用词轻丽,“垂杨垂柳”、“江上还河上”等对句形式活泼,带有六朝小诗的风格。柳树的特点是轻柔妍丽,因此这样的风格与所咏的题材便显得十分切合,读来婉媚可喜。

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明今《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

# 这首诗自首联出现“柳”以破题后,各联分叙柳的姿态,与柳有关的节令、典、事,句句著题而不见“柳”字。“金距”、“玉娥”一联,利用通感的印象“错乱”尤得虚虚实实之妙,可以作多种联想。全诗用六朝体,清新绮缛,在格律上又学初唐之体,八句皆对,且首、颈两联当句也对,如珠走盘,回环流丽。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古诗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恒岳淳《舟夜》

下一篇:明·钱逵《赵子固兰蕙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