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ān
fàn
zhōu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jiù
yóu
xiāng
zhào
jìng
fēng
wēi
jiāng
liàn
píng
xiǎo
tǐng
chuān
穿
huā
chū
yóu
xiāng
bàn
jìng
zhōng
xíng
bié
lái
màn
xiǎng
xīn
qiè
huà
chóng
kàn
yǎn
míng
shí
cāng
sōng
shì
chù
yuàn
cóng
cháo
zhuó
guān
yīng

译文

回忆往昔,我曾在湘湖奋力划桨行舟,那时日光澄澈,微风轻柔,江面像白练一样平静。小小的船儿曲折地从花下穿出,游鱼在如明镜般的水中相伴同行。分别以来,我徒然地在心中急切地回想那段旧时光,在画中重新看到当时的景象眼前也为之一亮。那洁白的石头和苍翠的松树是在什么地方呢,我愿追随巢父那样的隐士,在那里洗帽缨远离尘世 。

逐句剖析

"旧游忆鼓湘湖棹":回忆往昔,我曾在湘湖奋力划桨行舟,

"日净风微江练平":那时日光澄澈,微风轻柔,江面像白练一样平静。

"小艇曲穿花底出":小小的船儿曲折地从花下穿出,

"游鱼相伴镜中行":游鱼在如明镜般的水中相伴同行。

"别来漫想心徒切":分别以来,我徒然地在心中急切地回想那段旧时光,

"画里重看眼亦明":在画中重新看到当时的景象眼前也为之一亮。

"素石苍松是何处":那洁白的石头和苍翠的松树是在什么地方呢,

"愿从巢父濯冠缨":我愿追随巢父那样的隐士,在那里洗帽缨远离尘世 。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烟波泛舟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回忆过往在湘湖泛舟的经历,结合对烟波泛舟图的观赏,首联“旧游忆鼓湘湖棹,日净风微江练平。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描绘了昔日在湘湖泛舟的情景。“日净风微江练平”勾勒出江面平静、风和日丽的画面;颔联“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则细腻地写出小船穿行、游鱼相伴的悠然之态。颈联和尾联“别来漫想心徒切,画里重看眼亦明。素石苍松是何处,愿从巢父濯冠缨”回到现实,写别后对旧游的思念只能在心中萦绕。尾联“素石苍松是何处,愿从巢父濯冠缨”借询问画中景色,表达出诗人想要追随巢父,摆脱世俗,过上隐逸生活的愿望。描绘了悠然的泛舟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幽,体现了刘基诗歌沉郁雄浑又具现实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旧游忆鼓湘湖棹,日净风微江练平​”开篇便将读者引入回忆之中。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湘湖泛舟的经历,“鼓棹”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划船时的动作,展现出往昔游玩的惬意场景。“日净风微”描绘出天气晴朗、微风轻柔的美好画面,此时的江面如同白色的绸带般平静,“江练平”化用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宁静且优美的氛围。这一联通过回忆中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神往的情感基调,勾起读者对诗人往昔湘湖之游的美好遐想。​颔联“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承接首联对往昔泛舟的回忆,展开更为细致的描写。诗人乘坐的小艇在曲折的河道中穿梭,从花丛底部悠然穿出,一个“曲”字和“穿”字,写出了小艇行进路线的蜿蜒与灵动,画面充满动态美。而此时水中的游鱼仿佛与小艇相伴,在如镜的江水中一同前行。“镜”字既形象地写出江水的清澈平静,又巧妙地将现实场景倒映其中,使整个画面虚实相生。游鱼、小艇与澄澈的江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趣味的水乡行舟图,进一步展现出往昔湘湖泛舟时令人陶醉的美好景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悠然自得。​颈联“别来漫想心徒切,画里重看眼亦明​”从回忆转入现实。诗人离开湘湖之后,时常漫无边际地思念着那段美好的时光,心中的思念之情愈发深切,“心徒切”直白地表达出这种思念的无奈与强烈。然而,当他在这幅《烟波泛舟图》中再次看到类似的场景时,眼前一亮,仿佛又找回了曾经的感觉。“画里重看眼亦明”,一个“明”字生动地体现出画作给予诗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触动,画作唤起了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鲜活记忆,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对湘湖的眷恋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曲折。​尾联“素石苍松是何处,愿从巢父濯冠缨​”诗人将目光聚焦在画中的素石苍松之上,不禁发问这是何处的景致。“素石苍松”不仅是画面中的具体意象,更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清幽高洁的环境。紧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巢父(传说中的上古隐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洗净冠缨的愿望。“濯冠缨”这一典故,表明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一种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这一联由对往昔经历与画作的描写,上升到对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表达,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展现出诗人在尘世中对高洁、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守仁《宿萍乡武云观》

下一篇:明·陆之裘《贼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