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十三余":回忆十三岁时,
"倚床初学绣":倚在床边初学刺绣。
"不解春恼人":那时不懂春日为何惹人惆怅,
"惟谱花含蔻":只顾描摹花瓣上含苞的豆蔻。
"十五弄琼箫":十五岁吹奏玉箫,
"柳絮吹粘袖":柳絮沾上衣袖随风飘舞。
"挈伴试秋千":与女伴尝试荡秋千,
"芳草花阴逗":在芳草萋萋的花影间嬉戏。
"十六画蛾眉":十六岁描画弯眉,
"蛾眉春欲瘦":眼见春光渐逝人渐憔悴。
"春风二十年":春风又吹了二十年,
"脉脉空长昼":徒然看白昼漫长如水。
"流光几度新":光阴几度翻新,
"晓梦还如旧":清晨的梦境却始终如旧。
"落尽蔷薇花":蔷薇花落尽时,
"正是愁时候":恰是愁绪最浓的时节。
明代诗人
沈宜修(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1. 分段赏析
“忆昔十三余,倚床初学绣。不解春恼人,惟谱花含蔻”,描绘出十三岁初涉女红时天真烂漫的模样,以“不解春恼人”凸显少女的单纯懵懂,“花含蔻”的意象既写绣品图案,也暗喻青春美好;“十五弄琼箫,柳絮吹粘袖。挈伴试秋千,芳草花阴逗”四句,通过“弄琼箫”“试秋千”等场景,生动展现十五岁时充满活力的生活,柳絮、芳草、花阴等意象营造出欢快、明媚的氛围;“十六画蛾眉,蛾眉春欲瘦”则刻画十六岁时对仪容的在意,以“春欲瘦”微妙传达出少女情窦初开的情思。后半部分“春风二十年,脉脉空长昼。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将时间拉回当下,二十年时光流逝,用“空长昼”“晓梦还如旧”抒发对往昔的眷恋和岁月虚度的惆怅;“落尽蔷薇花,正是愁时候”以蔷薇花落的景象作结,借景抒情,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愁绪渲染得更为浓重。
上一篇:明·唐寅《秋日山居图》
下一篇:明·袁宗《忆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