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群呼去水云空":鸭群相互呼唤着离去,水面和云空显得一片开阔,
"香滴葓花露气浓":红蓼花上凝结的露水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 葓:一作苹。
"僧寺茫茫看不见":远处的僧寺模糊不清,
"暮烟生处忽闻钟":在傍晚烟雾升起的地方,忽然传来了钟声。
明代文学家
史鉴(1434~1496),明代文学家。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吴江(今属江苏)人。一生淡于名利,隐居不仕,却留心经世之务。巡抚王恕闻其名,数次拜访,并专门向其咨询时政见解,其陈达世病数条,皆能切中时弊。史鉴读书论史,工诗善文。其文究悉物情,练达时务,多关乎国计民生。其诗亦落落不俗,雄深古雅。著有《西村集》。
1. 分段赏析
“鸭群呼去水云空”,开篇以“鸭群呼去”这一动态场景起笔,“呼”字赋予鸭群以生机,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相互呼唤的情态。鸭群离去后,“水云空”描绘出水面与云相映的开阔之景,虽无喧闹,却因之前的“呼去”而留有余韵。这一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鸭群的动态,又展现了之后的宁静,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香滴葓花露气浓”,承接上句的视觉描写,转向嗅觉感受。“葓花”即红蓼花,“香滴”二字将花香具象化,仿佛香气如水滴般可感,“露气浓”则进一步强化了清晨或傍晚露水与花香交融的浓郁气息。这一句专注于感官体验的刻画,让诗中的景致不仅可见,更可闻可感,使画面更显鲜活。“僧寺茫茫看不见”,视线转向远处的僧寺,“茫茫看不见”直接写出僧寺在视野中模糊不清的状态,没有具体的形态描摹,却通过“看不见”的表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这种模糊感并未带来空寂,反而为下句的“闻钟”做了铺垫,形成了视觉上的留白,引发读者的想象。“暮烟生处忽闻钟”,在“僧寺茫茫看不见”之后,“暮烟生处”点出时间与环境的变化,暮烟升起更添朦胧。而“忽闻钟”则以听觉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静谧,钟声从暮烟中传来,虽不知具体来自何处,却清晰可闻。这一句以声衬静,钟声的出现让周围的宁静更显深沉。
上一篇:明·唐寅《题画廿四首(其二)》
下一篇:明·朱静庵《吴山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