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高下见楼台":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
"野戍参差暮角催":暮色中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中响起参差的角声。
# 暮角:暮色中传来的军营号角声。,野戍: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
"贵竹路从峰顶入":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入峰顶,
# 贵竹:贵筑,贵筑长官司所在地。
"夜郎人自日边来":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
# 日边:指帝京。,夜郎:此处泛指贵州。
"莺花夹道惊春老":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
# 春老:春意已深。,莺花:莺啼花放,是春天景物特色,用以概指春景。
"雉堞连云向晚开":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
# 雉堞:城墙长三丈广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如齿状排列的矮墙。泛指城墙。
"尺素屡题还屡掷":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
# 屡题还屡掷:屡次写好的书信都丢弃了。掷,扔弃。,尺素:一尺长的生绢,古人写文章或书信所用,此指给师友的书信。
"衡阳那有雁飞回":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 衡阳那有雁飞回:衡南,衡山以南。传说大雁南飞,至衡山而回兴隆远在衡山以南,不见天雁,故无法托雁传递书信。又有鱼雁传书故实。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兴隆卫高低错落的山城楼台、参差不齐的野戍,以及从峰顶进入的贵竹路等独特景色。诗人见莺花夹道感叹春老,面对雉堞连云触景生情。通过“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表达因无法寄信回家而产生的思乡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借山城楼台、野戍暮角之景,烘托出诗人行旅中的复杂情绪。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描绘卫城楼台于山峦间高高耸立,远远便能望见。随着黄昏渐近,阵阵号角声响起,催促着在山野操练的卫兵归营。此联开篇便直切主题,生动展现出兴隆卫地势的险要,同时借号角催兵之景,巧妙营造出军事重镇独特的操练氛围。次联则着重刻画黔道的艰难险阻与旅程的艰辛。通往贵竹的驿道蜿蜒曲折,一直延伸至山巅,而那些前往夜郎的行人,大多是从京城遭贬谪而来。寥寥数语,一幅行人在崎岖山路上艰难攀登的暮归图,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聚焦于兴隆卫晚春暮色的近景描绘。只见莺鸟匆忙归巢,山花夹道飘香,不禁让人感叹春天即将离去。而那与云霞相连的城门缓缓敞开,仿佛在迎接夜幕的降临。此联细腻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晚春画面。末联,诗人直抒胸臆,将赴谪贵州途中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在南行赴谪的路途中,他多次写信给亲朋好友,然而却始终未能收到衡南等地的回信,内心满是苦闷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融合了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等边地戍所的典型特征,以及群山环绕、错落有致的山城景致,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诗中的苍凉意境与诗人内心的悲凉心境完美契合,使得思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化,达到了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 前六句为写傍晚时分所见之景,后二句写反复题写家书,却无条件寄出的现实情状,其中“屡题”“屡掷”二词传神,给人如在目前之感。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郝永《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
下一篇:明·张维《十咏图·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