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g
lóng
wèi
shū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shān
chéng
gāo
xià
jiàn
lóu
tái
shù
cēn
jiǎo
cuī
guì
zhú
cóng
fēng
dǐng
láng
rén
biān
lái
yīng
huā
jiā
dào
jīng
chūn
lǎo
zhì
dié
lián
yún
xiàng
wǎn
kāi
chǐ
huán
zhì
héng
yáng
yǒu
yàn
fēi
huí

译文

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暮色中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中响起参差的角声。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入峰顶,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逐句剖析

"山城高下见楼台":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

"野戍参差暮角催":暮色中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中响起参差的角声。

# 暮角:暮色中传来的军营号角声。,野戍: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

"贵竹路从峰顶入":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入峰顶,

# 贵竹:贵筑,贵筑长官司所在地。

"夜郎人自日边来":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

# 日边:指帝京。,夜郎:此处泛指贵州。

"莺花夹道惊春老":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

# 春老:春意已深。,莺花:莺啼花放,是春天景物特色,用以概指春景。

"雉堞连云向晚开":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

# 雉堞:城墙长三丈广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如齿状排列的矮墙。泛指城墙。

"尺素屡题还屡掷":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

# 屡题还屡掷:屡次写好的书信都丢弃了。掷,扔弃。,尺素:一尺长的生绢,古人写文章或书信所用,此指给师友的书信。

"衡阳那有雁飞回":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 衡阳那有雁飞回:衡南,衡山以南。传说大雁南飞,至衡山而回兴隆远在衡山以南,不见天雁,故无法托雁传递书信。又有鱼雁传书故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兴隆卫书壁》为明代王守仁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行旅为题材,描绘诗人在兴隆卫所见,山城楼台错落、野戍暮角回荡,贵竹路崎岖、夜郎人稀,夹道莺花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尽显旅途孤寂与边城独特。首联勾勒边城傍晚之景;颔联突出路途偏远;颈联触景生情;尾联直抒胸臆。全诗沉郁顿挫,将行旅中的孤寂、思乡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诗人彼时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在赴戍的漫长旅途中,写下了《兴隆卫书壁》。回溯正德元年(1506),他因仗义执言,公然反对宦官刘瑾,惨遭廷杖四十,随后被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到了正德二年(1507)十二月,王守仁从浙江启程,一路跋山涉水,当暮春时节抵达贵州兴隆卫时,虽已渐近目的地,但远离中原的异乡风光,却让他心中愁绪渐生。加之对京中师友的深切缅怀,以及书信难通的无奈,种种情绪交织,促使他在途径五里墩驿道,目睹兴隆卫山城开阔美景时,诗兴大发,挥笔成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兴隆卫高低错落的山城楼台、参差不齐的野戍,以及从峰顶进入的贵竹路等独特景色。诗人见莺花夹道感叹春老,面对雉堞连云触景生情。通过“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表达因无法寄信回家而产生的思乡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借山城楼台、野戍暮角之景,烘托出诗人行旅中的复杂情绪。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描绘卫城楼台于山峦间高高耸立,远远便能望见。随着黄昏渐近,阵阵号角声响起,催促着在山野操练的卫兵归营。此联开篇便直切主题,生动展现出兴隆卫地势的险要,同时借号角催兵之景,巧妙营造出军事重镇独特的操练氛围。次联则着重刻画黔道的艰难险阻与旅程的艰辛。通往贵竹的驿道蜿蜒曲折,一直延伸至山巅,而那些前往夜郎的行人,大多是从京城遭贬谪而来。寥寥数语,一幅行人在崎岖山路上艰难攀登的暮归图,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聚焦于兴隆卫晚春暮色的近景描绘。只见莺鸟匆忙归巢,山花夹道飘香,不禁让人感叹春天即将离去。而那与云霞相连的城门缓缓敞开,仿佛在迎接夜幕的降临。此联细腻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晚春画面。末联,诗人直抒胸臆,将赴谪贵州途中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在南行赴谪的路途中,他多次写信给亲朋好友,然而却始终未能收到衡南等地的回信,内心满是苦闷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融合了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等边地戍所的典型特征,以及群山环绕、错落有致的山城景致,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诗中的苍凉意境与诗人内心的悲凉心境完美契合,使得思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化,达到了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六句为写傍晚时分所见之景,后二句写反复题写家书,却无条件寄出的现实情状,其中“屡题”“屡掷”二词传神,给人如在目前之感。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郝永《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四首(其三)》

下一篇:明·张维《十咏图·贫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