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yuán
zhè

朝代:明作者:杨慎浏览量:3
qín
shí
míng
yuè
gōng
xuán
hàn
sài
huáng
jǐn
dài
lián
shū
fēi
hàn
hǎi
chán
liè
huǒ
zhào
gān
quán
yīng
guī
yàn
nián
sān
lóng
duī
shí
qiān
shuí
dōng
shān
ān
shí
wèi
jūn
tán
xiào
jìng
fēng
yān

译文

秦代的明月如弯弓高悬,汉家的边塞与黄河似锦带相连。都护府的紧急文书飞越瀚海沙漠,匈奴单于的猎火映照甘泉宫前。深闺少女正值十五芳龄,马邑龙堆两地相隔万里之遥。谁能效仿谢安东山再起,谈笑间平息边塞的烽火硝烟。

逐句剖析

"秦时明月玉弓悬":秦代的明月如弯弓高悬,

# 玉弓:一弯残月。

"汉塞黄河锦带连":汉家的边塞与黄河似锦带相连。

# 汉塞黄河锦带连:言汉族边塞上的黄河像一条锦带与内地相连。锦带:锦制的带。

"都护羽书飞瀚海":都护府的紧急文书飞越瀚海沙漠,

# 瀚海:指沙漠。

"单于猎火照甘泉":匈奴单于的猎火映照甘泉宫前。

# 甘泉:山名,俗名磨石岭。

"莺闺燕阁年三五":深闺少女正值十五芳龄,

# 三五:十五岁,极言其年轻。,莺闺燕阁:喻征妇的娇柔美丽。

"马邑龙堆路十千":马邑龙堆两地相隔万里之遥。

# 龙堆:沙漠名,又名白龙堆。

"谁起东山安石卧":谁能效仿谢安东山再起,

# 安石: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烽烟":谈笑间平息边塞的烽火硝烟。

# 烽烟:代指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垣鹧鸪词》由明代杨慎创作。开篇两句描绘出塞外雄浑的自然景象,奠定了全诗的宏大基调;“都护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甘泉”两句则将笔触转向战争,凸显局势的紧张;后四句从征夫思妇角度出发,“莺闺燕阁年三五,马邑龙堆路十千。谁起东山安石卧,为君谈笑靖烽烟”,前两句写闺妇青春空度、征人路途遥远,后两句用谢安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谢安一样为国效力却无法实现的心情。​展现了征人远赴边塞与闺妇独守空闺的相思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塞垣鹧鸪词》是明代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边塞诗。杨慎凭借非凡的组织功夫,将前人现成词句巧妙连缀成篇,整首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毫无补缀痕迹。其内容主题围绕边塞展开,既描绘了塞外明月高悬、黄河如带的雄浑景象,也呈现出都护羽书飞驰、单于猎火映照的紧张战争局势,还刻画了征人远赴边塞、闺妇独守空闺的相思之苦,以独特方式展现出边塞诗的丰富内涵。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谁起东山安石卧,为君谈笑靖烽烟”运用了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曾隐居东山,后出山指挥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渴望像谢安一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却因被贬谪而无法实现抱负的悲愤与无奈。化用:作者将前人现成词句巧妙连缀成篇,“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化用了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句,通过对经典诗句的化用,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比:“莺闺燕阁年三五,马邑龙堆路十千”一句中,将闺中少妇的青春年华与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艰苦行程进行对比,突出了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之苦和命运的无奈。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的塞外景色,通过明月、黄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略带苍凉的意境,为下文抒发边塞战争的紧张局势和征夫思妇的情感做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联:首句脱胎于王昌龄《从军行》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以“玉弓”喻月,灵感或源自白居易《暮江吟》中“月似弓”的描写,将明月比作弯弓,形象地勾勒出塞外夜空清冷且独特的景致。次句中“黄河如带”典故出自《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序》的“封爵之誓”,杨慎在“带”字前加“锦”字,描绘出黄河蜿蜒于塞外,如锦绣丝带般壮美,既展现了边塞山河的雄浑壮丽,又为全诗奠定了开阔宏大的基调,且与抵御外侮之事相关联,足见构思精巧。颔联:此联源自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为调兵的紧急文书,“猎火”借指战火,“瀚海”“甘泉”泛指边地。杨慎仅改动数字,便生动描绘出当时蒙古鞑靼频繁侵扰边境,边患严重、军情紧急的状况,传递出战争的紧张氛围。颈联:化用皇甫冉《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莺闺燕阁”指代独守空闺的少妇,她们在青春年华里盼望着丈夫归来。“马邑”“龙堆”是边塞地名,代表征人所处的遥远边地。诗句以含蓄手法,体现出战争致使夫妻分离,征夫远戍他乡,生死未卜,思妇独守空闺、望眼欲穿的悲惨境遇,饱含着对战争中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尾联:借鉴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曾隐居东山,后出山成功指挥淝水之战。李白在被永王璘礼聘时写下此句,表达自己将如谢安般建功立业的壮志。杨慎处于贬谪流放之际,将“但用”改为“谁起”,表明自己虽渴望像谢安、李白一样“东山再起”、平定边患、报效国家,却因现实处境而无法实现,字里行间满是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工妙天成,不减前作。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尹耕《榆林驿》

下一篇:明·魏时敏《残年书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