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风鹤尽华亭夜":战争的风声鹤唳已经消散在夜晚的华亭,
"彩笔鹦销汉水春":绚丽的文采和鹦鹉般的才情也随着汉水的春天消逝了。
"天道到来那可说":天道到来的时候是无法言说的,
"无名人杀有名人":无名的小人物却能杀死有名的大人物。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1. 分段赏析
“兵风鹤尽华亭夜,彩笔鹦销汉水春”,这两句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兵风鹤尽华亭夜”指的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八王之乱”中被杀的典故,当时陆机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最终在华亭被害。“彩笔鹦销汉水春”则指东汉文学家祢衡写下著名的《鹦鹉赋》后不久就被杀害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才士的悲剧命运,语言凝练而富有深意。“天道到来那可说,无名人杀有名人”,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无名人杀有名人”这一观点尤其深刻,它揭示了历史发展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候决定历史走向的,恰恰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上一篇:明·皇甫汸《梅花水仙》
下一篇:明·樊阜《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