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日曈曈似晓霞":初升的太阳闪着光亮好象云霞,
# 曈曈:日初出渐明貌。(《说文解字》,曈昽,日欲明也。),初日:初升的太阳。
"雨痕新霁渡头沙":天气晴朗雨痕还留在渡口的沙滩上。
"溪深几曲云藏峡":河流曲折深幽云彩遮掩峡谷,
"树老千年雪作花":千年老树上缀满了白雪般的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白色的小鸟在驿路边来回的飞翔,
"青崖缺处见人家":青青的山崖缺口处还住着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游过了多少名胜地方才来到此处,
"江上无劳羡九华":站在江边就不在羡慕九华。
# 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省。王守仁曾在此游览,有《九华山赋》,但未曾言说在此读书。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谪迁行旅诗,此诗描写了龙场驿途中的雨后清晨、溪峡烟云与野居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豁达超然的谪居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遍行其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六广河与佛教名山九华山相比较,通过“无劳羡”的表述,突出了六广河本身具有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游览价值,表达了诗人对六广河美景的充分认可和欣赏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以清晨景象开篇,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渡头晨景。“初日曈曈似晓霞”写朝阳初升,光芒柔和如朝霞,用“曈曈”形容日光渐亮的状态,画面温暖而富有生机;“雨痕新霁渡头沙”则通过“雨痕新霁”点明夜雨初停,渡口沙滩上还留着雨水的痕迹,清新湿润的空气感扑面而来。两句共同营造出宁静而明亮的清晨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平和的基调,也暗喻诗人虽遭贬谪,却仍能以平和之心面对旅途。颔联“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转向对沿途山水的细致刻画。“溪深几曲云藏峡”写溪水蜿蜒流经深谷,云雾缭绕遮蔽峡谷,以“几曲”表现溪流的曲折,“云藏峡”增添了幽深神秘的意境;“树老千年雪作花”则聚焦古老树木,枝头积雪如花绽放,“千年”突出树龄之长,“雪作花”以比喻将静态的雪景转化为动态的春意,既展现自然界的苍劲与生机,又隐喻诗人历经贬谪仍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韧。两句通过“溪深”“云藏”“树老”“雪作”等意象叠加,形成幽深壮阔的山水画卷。颈联“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由远及近,聚焦动态细节。“白鸟去边回驿路”写白鸟飞过,指引出蜿蜒的驿道,“去边”暗示鸟儿飞向远方,而驿路随之曲折延伸,暗含诗人行旅的孤独与坚定;“青崖缺处见人家”则通过“青崖缺处”的视角转换,突然望见山崖缝隙间的人家烟火,以“见”字传递出意外发现的欣喜。两句一动一静,“白鸟”的灵动与“人家”的烟火气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旅途的画面感,也透露出诗人对人间温情的感知,即使身处贬谪途中,仍能从自然与人文景观中获得慰藉。尾联“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由景入情,升华全诗主旨。“遍行奇胜才经此”总结前文所见山水云树、溪峡人家,称此地为“奇胜”,表达对沿途风光的赞叹;“江上无劳羡九华”则直抒胸臆,劝诫自己不必再羡慕他处名胜,。此联既呼应首联的清晨启程,又以“无劳羡”的豁达态度收束,暗喻诗人虽赴谪途,却能以欣赏自然、珍惜当下之心化解贬谪之苦,在山水奇胜中寻得精神寄托,展现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明·管讷《北榭》
下一篇:明·葛高行文《望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