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ào
èr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lóu
chuán
jīn
宿
mán
qún
zhōu
shàng
tān
yuè
rào
jīng
qiān
zhàng
jìng
fēng
chuán
líng
tuò
jiǔ
hán
huāng
wèi
xiān
shēng
shén
yóu
lái
shā
nán
xiǎng
jiàn
tíng
xīn
xiàng
liǎng
jiē
gān
yún
duān

译文

楼船中金鼓齐鸣,在乌蛮之地宿营,像鱼丽阵般的群舟,于夜里向上游滩头行进。月光环绕着旌旗,千山万嶂一片寂静,风声传送着铃柝声,九条溪流透着寒意。荒远的蛮夷之地,未必靠先声威慑就能臣服,真正的神武,从来是不轻易杀伐才难能可贵。可以想见虞舜朝廷的崭新气象,两阶上舞者持干羽,仿佛在五彩云端一般。

逐句剖析

"楼船金鼓宿乌蛮":楼船中金鼓齐鸣,在乌蛮之地宿营,

"鱼丽群舟夜上滩":像鱼丽阵般的群舟,于夜里向上游滩头行进。

"月绕旌旗千嶂静":月光环绕着旌旗,千山万嶂一片寂静,

"风传铃柝九溪寒":风声传送着铃柝声,九条溪流透着寒意。

"荒夷未必先声服":荒远的蛮夷之地,未必靠先声威慑就能臣服,

"神武由来不杀难":真正的神武,从来是不轻易杀伐才难能可贵。

"想见虞廷新气象":可以想见虞舜朝廷的崭新气象,

"两阶干羽五云端":两阶上舞者持干羽,仿佛在五彩云端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伏波庙二首(其二)》是明代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夜宿军营、月下军威的场景,赞颂伏波将军马援平定边患的功绩,并引申出“神武不杀”的仁政思想。前两联以“楼船金鼓”“月绕旌旗”等意象渲染军容肃穆,后两联借“荒夷未必先声服”转折,强调武力威慑需以仁德为本。全诗融合历史与现实,在雄浑的战争描写中渗透儒家政治理想,结构严谨,体现了作者心学思想中的仁政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描绘出兵行军场景。“楼船金鼓”展现军队气势,“宿乌蛮”点明驻扎地,“鱼丽群舟”仿鱼丽阵形,“夜上滩”突出行动时机与艰难,为平乱叙事开篇。颔联:“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从视觉、听觉写环境。月照旌旗,千山寂静,风送铃柝声,溪水生寒,以静景衬行军氛围,营造出肃杀又宏大的意境,体现军事行动的威严与环境的艰苦。颈联:“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转入议论。说明对荒夷不能仅靠威慑,真正的神武是不轻易杀伐,蕴含作者平乱的理念,体现其对军事与德化关系的思考,升华诗歌思想。尾联:“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借联想收束。由平乱想到虞舜时德化天下的气象,舞者持干羽于两阶,似在云端,寄寓作者对太平治世、以礼化民的向往,让诗歌情感与境界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训文《赠友》

下一篇:明·丰越人《曝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