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阳南望接沅州":从辰阳向南远眺,山水相连处即是沅州,
"碧树林中古驿楼":碧绿的树林中掩映着一座古老的驿站楼阁。
"远客日怜风土异":身为漂泊远方的旅人,每日感慨异乡的风土与故土迥异,
"空山惟见瘴云浮":空寂的山谷中,唯见瘴气如云般弥漫。
"耶溪有信从谁问":故乡若耶溪的讯息该向何人探问,
"楚水无情只自流":楚地的江水却无情自顾奔流,徒添离愁。
"却幸此身如野鹤":所幸我此身如同野鹤般自在,
"人间随地可淹留":人间处处皆可随遇而安,暂作栖居。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分段赏析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此句开篇点明诗人所处位置及所见之景,诗人站在辰阳向南眺望,目光所及是连接着的沅州,一片郁郁葱葱的碧树林中,矗立着古老的驿楼。“南望”一词,点明视角方向,给人以画面感,仿佛能看到诗人极目远眺的身影;“碧树林中”描绘出环境的清幽,“古驿楼”则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既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自然画面,又暗示此地人迹罕至,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前半句直接道出诗人作为远行之人的心境,“日怜”强调每日都在感慨,因远离家乡,对当地迥异的风土人情,心中满是怜惜与陌生之感;后半句将视角转向周边环境,空旷的山间,唯见瘴气如浮云般缭绕。“空山”营造出孤寂落寞的氛围,“瘴云浮”则点明此地环境恶劣,不仅从身体上威胁着诗人,更从心理上加重了他的漂泊无依之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耶溪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这里诗人运用典故,“耶溪”常让人联想到家乡的溪流,诗人借“耶溪有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然而“从谁问”三字,却尽显无奈,远离故土,即便家乡有消息传来,又能向谁去打听呢;“楚水无情只自流”中,将楚水拟人化,以“无情”形容,看着水流潺潺却不带一丝温情,仿佛它根本不理会诗人的哀愁,自顾自地流淌,强烈地反衬出诗人的孤寂与伤感,借景抒情,情寓景中。“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在前面几句抒发思乡、哀愁等诸多负面情绪之后,此句陡然一转。诗人庆幸自己如同野鹤一般,自由自在,不拘于一地,人间各处皆可停留栖息。“却幸”一词,体现出诗人心境的转变,在困境中努力寻求豁达,从对环境不适、思念家乡的惆怅中挣脱出来,展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精神,虽身处贬谪之境,仍能自我慰藉,给全诗注入一股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