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jiā
chōng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xīn
chōng
liáng
shuì
chí
hán
máo
lái
shí
dēng
qián
měi
zhǔ
ér
xiū
míng
xíng
rén
yào
zǎo
chuī

译文

新妇独自舂米到深夜还未入眠,​寒冷的夜里,风雨拍打着茅屋。在灯前多次叮嘱孩子不要哭,明天出门赶路的人,还等着早早备好早饭。

逐句剖析

"新妇舂粮独睡迟":新妇独自舂米到深夜还未入眠,​

# 舂:古代一种稻谷脱壳的方法,用杵臼捣米。,新妇:指少妇,因为她已经有了儿子,不是新婚妇女。

"夜寒茅屋雨来时":寒冷的夜里,风雨拍打着茅屋。

"灯前每嘱儿休哭":在灯前多次叮嘱孩子不要哭,

# 每:多次。

"明日行人要早炊":明天出门赶路的人,还等着早早备好早饭。

# 行人:远行的人,也可理解为征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舍夜舂》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以白描手法描绘农家少妇寒夜舂米的场景:首句写她独自劳作至深夜,次句用茅屋寒雨烘托环境艰苦,三句写她多次哄劝啼哭的幼儿,末句点明是为次日远行人准备早饭。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真实的细节,展现农妇勤劳坚韧的形象,反映战乱时期平民生活的艰辛,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末社会动荡不安,这首诗便作于此时。高启曾在农村隐居,亲身感受着底层民众的生活。一次借宿农家时,他看到农妇深夜还在劳作,心中颇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以农妇深夜劳作的情景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反映出战乱时期普通百姓的生存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诗。介绍了农家少妇深夜舂米的情景,描绘了寒夜雨中的茅屋、灯下劳作的母亲、啼哭的幼儿等细节,体现农妇操持家务的辛劳。营造出压抑艰辛的生活氛围,表达诗人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战争背景下民生疾苦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白描:​​“夜寒茅屋雨来时”句,直接描写茅屋、寒夜、冷雨等意象,不加修饰地展现环境艰苦,增强真实感。烘托:“夜寒茅屋雨来时”,诗中的寒夜、茅屋、夜雨等意象,烘托出农家新妇的艰苦,这些意象构成的艰苦环境,让她深夜舂粮的辛劳更突出。渲染:诗中寒夜、茅屋、夜雨、儿啼、夜舂等元素,既写出新妇的辛劳,也渲染了行人离去时的凄苦氛围,让这种氛围更浓厚。

3. 分段赏析

“新妇舂粮独睡迟”,描绘了农家新妇深夜仍在舂粮,只能晚睡的场景。“新妇”点明人物身份,“舂粮”是具体劳作,“独”字尤为关键,凸显出她独自承担劳作的孤寂,在乡村夜晚,别人安睡,唯有她为生活辛苦忙碌,既体现勤劳,又让读者对其艰辛处境心生同情,为展现农家生活不易开篇。“夜寒茅屋雨来时”,刻画寒夜、茅屋、风雨交加的环境。“夜寒”点明时间与天气的寒冷,“茅屋”展现居住条件简陋,暗示农家经济窘迫,“雨来时”说明风雨侵袭,新妇却仍要冒雨舂米,进一步渲染生活的艰难,借环境烘托出新妇劳作的艰辛,让读者更能体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灯前每嘱儿休哭”,聚焦新妇在灯前多次叮嘱孩子别哭的画面。“灯前”营造出昏暗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每嘱”体现叮嘱的频繁,说明孩子哭闹并非偶然,新妇需不断安抚,她一边是繁重的舂粮活计,一边是哭闹的孩子,却无丝毫怨怪,尽显母性的慈爱与包容,也从细节处展现生活给她带来的压力,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明日行人要早炊”,揭示新妇深夜舂粮的缘由,是为远行的人(可理解为丈夫)准备早餐。这既解释前文新妇辛劳的目的,又凸显她的贤慧体贴,为让行人能及时出发,她甘愿熬夜舂粮,默默承担生活重担,生动展现出传统农家妇女勤劳、顾家,体谅家人的美好品质,是劳动人民质朴形象的真实缩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用白描等手法,生动呈现农家新妇寒夜舂粮的生活片段。展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塑造的少妇形象真实动人,是反映元末战乱时期民生疾苦的生动诗作,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铄功深。

清赵翼《悲愤愁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皇甫冲《杨柳词》

下一篇:明·唐寅《东庄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