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朝代:明作者:金銮浏览量:3
chūn
jiāng
shuǐ
zhèng
píng
shù
tīng
yīng
shí
lóng
jīng
yuàn
qiān
tiáo
suǒ
yíng
xiāng
fēi
yàn
fēng
nuǎn
luò
huā
qīng
gèng
láo
pān
zhé
nián
nián
hái
shēng

译文

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逐句剖析

"春江水正平":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

# 正平:平如镜。

"密树听啼莺":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 啼莺:黄莺啼叫。

"十里笼睛苑":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 苑:指花园、园林。,睛:是亮丽、明亮的意思。

"千条锁故营":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 锁:遮在。

"雨香飞燕促":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

"风暖落花轻":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 落花轻:花瓣轻轻落下。

"更欲劳攀折":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

# 攀折:折取。

"年年还自生":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 还自生:还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堤》是明代诗人金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首联描绘春江水满、密树间黄莺啼鸣的画面,声色交织,色彩鲜明。颔联展开想象,以宏大视角展现柳堤盎然春意。颈联借春日意象,将柳堤春意之浓渲染得淋漓尽致。尾联笔锋一转,由景入情点明主题。全诗于盎然春意下,含蓄表达离别的深沉情感,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銮:明陇西人,侨居南京,字在衡。习歌诗,得江左风致。性俊朗,好游任侠,结交四方豪士,往来维扬两浙间。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填词者所宗。有《徙倚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该诗描绘了春江水涨、密树莺啼、十里柳堤笼苑、千条柳枝锁营,以及雨香燕飞、风暖花落的春日柳堤美景,借景抒情,通过“折柳”这一传统意象,委婉表达了离别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等柳堤上的春日美景,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然而在这表面的欢乐之下,作者却借“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中“折柳”这一意象,委婉地表达了离别的相思之情,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以乐景衬哀情,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拟人:“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一句诗人把柳树拟人化,将其生长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通过这种拟人写法,柳树仿佛有了思想和情感,善解人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离别相思的主题,同时也使诗歌在抒情上更加委婉新颖,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暗扣标题,实现“堤”与“柳”的呼应。前句“春江水正平”中的“平”字,取“与堤岸齐平”之意,这一用法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此处一个“平”字,生动勾勒出春江水势浩大,与堤岸平齐,放眼望去,水面漫无边际的壮阔气势。后句“密树听啼莺”,“密树”二字直接点明堤上柳树数量繁多、生长繁茂;密树间黄莺啼鸣声声悦耳,绿树与黄莺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兼具视觉与听觉之美,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新灵动的春日柳堤画卷。颔联“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在视角与表现手法上实现了巧妙转换。前句着眼于“堤”,后句聚焦于“柳”。相较于首联从眼前所见所闻展现柳堤春意,此联融入想象,以更宏大的视角拓展柳堤春意的广度。“十里”“千条”分别代指“堤”和“柳”,直观展现堤的绵长广阔与柳树的数量众多。“苑”指花园、园林,“晴”意为亮丽、明亮,“笼晴苑”一词极为精妙,因堤岸依水蜿蜒曲折,仿佛将“晴苑”巧妙包容其中,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笼”字的这种用法,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的“笼”字,都取包含、包罗之意。后句“千条锁故营”里的“锁”字,意为封锁、封闭,形象地描绘出柳树密密麻麻,将旧时营垒都遮蔽起来的景象,堪称炼字典范,进一步凸显柳堤上柳树的繁茂。颈联“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精心选取典型的春天意象,浓墨重彩地渲染柳堤春意。此联中,每句前后两种事物构成紧密的因果关系。“雨香飞燕促”,并非实指下雨,否则与后句“风暖落花轻”在天气逻辑上相悖。作者春游柳堤,或许只是感受到雨后泥土散发的芬芳,仿佛雨水也带着香气,这股香气沁入泥土,引得燕子匆忙往返于堤上衔泥筑巢。“风暖落花轻”中的“花”,结合标题推测应是柳花,即柳絮,作者有意避用“柳”字,以“花”替代“絮”,描绘出天晴风暖之时,柳絮轻盈飘飞的画面。这一联依旧遵循前句写“堤”、后句写“柳”的思路,紧扣题目,借“飞燕”“柳絮”等极具春天特征的意象,将柳堤上浓郁的春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深入阐发诗歌主题。尽管作者刻意避开“柳”字,仅言“攀折”,但实则巧妙运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离别相思之情。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柳树拟人化,不直接倾诉离别相思之苦,而是赞颂柳树善解人意,仿佛柳树年年茂盛生长,就是为了慰藉那些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人。“折柳”意象是解读此诗的关键,而“更”字更是重要线索,它将此句对柳树的赞美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绘紧密相连,使全诗浑然一体。在表面欢快明媚的春景之下,深藏着深沉的离别之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者金銮为陇西(今属甘肃)人,长期“随父侨寓南京”,并“游吴楚淮扬之间”,早已适应江南生活,长久的客居生涯,使得他将对故乡的思念深埋心底,或许这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更契合他的心境。正如钱谦益所言,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行旅图》

下一篇:明·皇甫冲《杨柳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