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2
wáng
sūn
jīng
hāo
jiǔ
zhī
zhī
jìn
bìn
máo
shī
湿
qiū
xiāng
mǎn
chí
àn
yóu
lái
xiàn
sōng
gāo

译文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逐句剖析

"王孙莫把比荆蒿":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 荆蒿:野生草。荆:一作蓬。,比:看作。,王孙:公子哥。

"九日枝枝近鬓毛":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 九日:重阳节。

"露湿秋香满池岸":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 秋香:菊花。

"由来不羡瓦松高":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瓦:一作五。,由来:因此从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菊》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开篇即以“王孙莫把比荆蒿”的警示,直指贵族阶层“菊草不分”的认知局限,实则暗含对人才埋没的批判;次句“九日枝枝近鬓毛”借重阳簪菊习俗,彰显菊花从被误认的野草到成为身份象征的蜕变,暗含对自我价值终获认可的欣慰。后两句“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为全诗核心,前句描摹秋晨菊花凝露含香的自然特质,后句以瓦松为对照,凸显菊花不慕高位的风骨。全诗通过四重递进:从形态辨识到时节特征,从环境互动到品格升华,既精准把握菊花“湿露凝香”的物态特征,又通过“不羡瓦松”的意象对比,完成物象与人格的完美统一,最终呈现菊花作为精神载体的双重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展现了菊花从被误认的野草到成为文化象征的蜕变过程,既暗讽了贵族阶层的认知局限,又揭示了菊花在重阳习俗中承载的人文价值。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句“王孙莫把比荆蒿”中,诗人直接以告诫口吻批评贵族子弟对菊花的错误认知,通过“莫把”的否定句式明确表达对菊花价值的肯定。拟人:后两句“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赋予菊花人格特征,“不羡”二字将菊花人格化为不慕高位的精神主体,通过与瓦松的对比凸显其甘守清贫的高洁品格。

3. 分段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却句句围绕菊展开。前两句“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中,荆蒿实为野生草本,植株虽与菊苗相近,但养尊处优的王孙公子常将菊苗误作荆蒿。作者直指这种“菊草不分”的现象,实则暗讽这些人不识人才。第二句则点明重阳节时,菊苗已绽放为美丽花朵,与荆蒿形成本质区别。每逢农历九月九日,古人登高饮宴必佩茱萸,更将菊花簪于鬓角——试问谁会错戴荆蒿?此时菊花作为高雅象征,其价值终于获得世人认可,字里行间透露出菊花特有的自豪感。后两句“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堪称全诗精魄,集中刻画菊的高洁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仅用七字便勾勒出秋晨图景:朝阳初升,丛丛菊花凝满清露,莹润欲滴;缕缕幽香漫溢池畔,沁人心脾。其中“湿”字精准呈现花瓣缀露的丰润质感,“满”字生动传达香气充盈空间的绵长韵味。这两字不仅描摹出菊花独特形态,更展现其与秋晨环境交融产生的独特意境。咏物诗贵在既不失物象本真,又寄寓人文情怀。此诗虽句句紧扣菊花,却字字蕴含作者情志。菊花在此已化作诗人精神的外化,其不慕瓦松高位的品格,恰与诗人追求保持本真的心志形成完美共振。

4. 作品点评

咏物诗里不能没有物,但也不能为了写物而写物。要是只单纯描摹物本身,哪怕刻画得再细致逼真,也不过是徒有其表,不过是“袭貌遗神”,丢了内在精神,读起来总觉得没生气。这首诗里的每一句都紧扣“菊”字,同时又每一句都藏着作者的情感与心意。你看那诗中的菊,简直就像诗人自己的影子,处处都能看出他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现代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下一篇:唐·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