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蕉叶绿成林":房檐前的蕉叶绿油油蔚然成林,
"长夏全无暑气侵":漫长的夏天却没有暑气的侵袭。
"但得雨声连夜静":等到下雨时四野寂静只听到雨声,
"不妨月色半床阴":却又想不到月色也曾笼罩半个床铺。
"新诗旧叶题将满":旧叶题新诗写得很多了,
"老芰疏梧恨共深":老菱角与梧桐树的根也都很深。
# 芰:水生植物,菱角。
"莫笑郑人谈讼鹿":不要嘲笑郑人藏鹿以为梦这样的故事,
# 莫笑郑人谈讼鹿:此句用典。《列子·周穆王》载:“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之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谈颂鹿,就是谈笑郑人藏鹿之事。
"至今醒梦两难寻":至今我也不知自己是梦还是醒。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写作手法
用典:“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引用《列子・周穆王》中“郑人覆鹿”的典故,以郑人对覆鹿之事究竟是梦是醒的困惑,来隐喻人生世事的虚幻迷茫,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起兴:诗的首句“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先描写了檐前蕉叶茂密成林,带来夏日清凉的景象,以此为开端,引出后文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种种感受和思考,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起到了起兴的作用。通过对蕉叶的描写,引发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生活情趣以及人生哲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感悟和抒发。
2. 分段赏析
首联“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诗人开篇描绘了书斋庭院前芭蕉叶茂密如林的景象,点明这是在漫长的夏日。芭蕉林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绿意,还仿佛隔绝了暑气,为诗人营造出一个清凉的小世界,展现出诗人对庭院清幽环境的喜爱,奠定了全诗宁静的基调。颔联“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进一步描写庭院中的氛围,只要能有连夜的雨声相伴,享受这份宁静,即便月色只照在半张床上,留下一片阴凉,又有何妨。此联通过雨夜和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环境的享受与陶醉。颈联“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桐恨转深”:诗人提到在旧的蕉叶上题满了新诗,暗示时光的流转。而看到老菱角和稀疏的桐树,心中不禁生出更深的感慨。这里的“恨”并非仇恨,而是因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借景抒情,深化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尾联“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运用“郑人谈讼鹿”的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嘲笑故事中郑人的行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分清是醒着还是在梦中。这一联将诗歌从对庭院景色和时光感慨的描写,提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对人生如梦、虚幻与现实难以分辨的迷茫与感慨,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上一篇:明·高棅《水竹居》
下一篇:明·程嘉燧《朝云诗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