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静闻疏雨":庭院寂静,能听到稀疏的雨声,
"林高纳远风":树林高大,接纳着远方吹来的风。
# 纳:接受,收纳,享受。
"秋声连蟋蟀":秋声与蟋蟀的鸣叫连成一片,
"寒色上梧桐":寒冷的色调爬上了梧桐树梢。
# 上:增添。
"短榻孤灯里":我躺在短榻上,身旁是孤灯一盏,
"清笳万井中":远处传来清冷的胡笳声,回荡在千家万户的上空。
# 万井:万家。井:乡里。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
"天涯未归客":我这个漂泊天涯、尚未归乡的人,
"此夜忆江东":在这个夜晚思念着江东故乡。
#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为西南向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这里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通过描写庭院的寂静和树林的高大,以及疏雨、远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进一步渲染秋夜的凄凉,秋声与蟋蟀声交织,寒色爬上梧桐,使画面更加生动,也加深了这种凄凉的氛围。“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诗人将视角从外界环境转向自身,短榻、孤灯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处境,而远处传来的清冷胡笳声,更增添了这种孤寂感。“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尾联直抒胸臆,点明诗人作为天涯漂泊的未归客,在这个雨夜思念着故乡江东,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乡的惆怅。
下一篇:明·孙一元《桃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