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jīn
shā
jiāng

朝代:明作者:杨慎浏览量:3
wǎng
nián
céng
xiàng
jiā
líng
宿
驿
lóu
dōng
pàn
lán
gān
jiāng
shēng
chè
jiǎo
chóu
yuè
zhōng
tiān
zhào
yōu
piāo
líng
zhàng
hǎi
tóu
jiā
líng
huí
shǒu
zhuǎn
yōu
yōu
jiāng
shēng
yuè
kān
shuō
cháng
duàn
jīn
shā
wàn
lóu

译文

想当年曾经在嘉陵江边住宿,站在那驿楼东畔的栏干角落。江水声整夜搅扰着离愁别绪,明月在天空中照着幽独的我。哪里料到现在飘零到瘴海头,回忆起嘉陵夜宿时江水悠悠。这万里外的金沙江让人肠断,纵然同是江声月色哪堪诉说。

逐句剖析

"往年曾向嘉陵宿":想当年曾经在嘉陵江边住宿,

# 嘉陵:江名,源出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流入四川境后,陆续与白水江、渠江、涪江会合,东南流至巴县入长江。杨慎故乡新都,邻近嘉陵江中段,北上南行,水程都取道于此。

"驿楼东畔阑干曲":站在那驿楼东畔的栏干角落。

# 阑干曲:指诗人焦躁不安地等待,所以栏干的每个曲折转换之处,都到过了的意思。阑:一作“栏”。曲:指栏干所围成的形状。辛弃疾的《满江红》里末句“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何应龙《清晓》:“画楼十二栏干曲,春在珠帘第几重。”,驿楼:驿站的楼房。《大明一统志》:“嘉陵驿,在广元县西二里。”按:地在新都之北,杨慎北上入陕西赴京应试经此。

"江声彻夜搅离愁":江水声整夜搅扰着离愁别绪,

"月色中天照幽独":明月在天空中照着幽独的我。

# 幽独:静寂孤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哪里料到现在飘零到瘴海头,

# 瘴海:中国西南山区如云南、广西等地多瘴雾,是山林间湿热蒸发致人疾病之气。云南滇池亦名滇海,故杨慎称为瘴海。白居易《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多在炎方瘴海中。”

"嘉陵回首转悠悠":回忆起嘉陵夜宿时江水悠悠。

# 悠悠:安闲静止貌。

"江声月色那堪说":这万里外的金沙江让人肠断,

# 那堪:哪能忍受,怎能经受。那,同“哪”。

"肠断金沙万里楼":纵然同是江声月色哪堪诉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金沙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饱含着诗人在川滇之间往返奔波时的万千感慨。诗的前四句,生动再现了往昔诗人北上之时,于嘉陵驿楼夜宿的情景;而后四句,则着重刻画了当下诗人被贬谪至云南的境遇。整首诗独具匠心,运用今昔对比的精妙手法,借月与江这两个经典意象,将同一地点在不同时空下的心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人景交融,别具一格,在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宿金沙江》是杨慎在被远谪云南之后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明世宗嘉靖四年,即公元1535年,彼时已被谪贬戍边的杨慎,从云南踏上归乡省亲之路。当他行至金沙江畔,于巡检司衙门借宿。入夜之后,窗外金沙江水波涛汹涌、滚滚不息,那喧嚣的水声搅得他心绪难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这万籁俱寂又心潮澎湃的深夜,杨慎感怀身世际遇,遂起身提笔,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宿金沙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抒怀题材的诗。借昔年嘉陵江畔夜宿时江声搅扰离愁、月色映照幽独,以及当前在金沙江畔忆起往昔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营造出孤寂哀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谪戍边陲的一腔哀怨 。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诗人往昔北上时夜宿嘉陵驿楼的情景。后四句则笔锋一转,写到了诗人当前被贬谪至云南的境遇。通过今昔对比,诗人巧妙地展现了自己在不同时空下的心境变化。昔年的离愁别绪与当前的贬谪之痛相互映衬,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景结情:“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以景衬情,意境深远。彻夜江声,如悲歌哀吟,搅动诗人离愁,使其辗转难眠;中天月色,似冷霜寒露,映照诗人幽独,令其黯然神伤。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四句,生动描绘了往昔北上之际,诗人夜宿嘉陵驿楼的场景。那一整夜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水声,无情地搅扰着离人的心绪,恰似杜甫在《宿府》中所叹“中天月色好谁看”,皎洁的月色,也不过是洒落在孤独羁旅之人的身上。这般情境,不过是寻常离别之愁罢了。彼时杨慎北上,乃是奔赴北京参加会试,其父为大学士杨廷和,在那时,他并无身世坎坷的不幸之感,可谓意气风发、满怀壮志,心中唯一的牵挂,或许便是那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离别之愁。而后四句,笔锋一转,着墨于当下被贬谪至云南的艰难处境,这与当年北上的情形可谓天差地别,实乃一场危难遭遇。诗人在此处以“岂意”二字陡然转折,道出了自己飘零于瘴疠之地的悲惨命运。“岂意”一词,尽显这种遭遇完全出乎诗人意料之外。杨慎因议大礼之事直言劝谏,何罪之有,却惨遭杖责并被贬谪,且谪居之地如此偏远,又兼瘴气肆虐、危害人体,这一切怎能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因如此,当诗人回忆起当年在嘉陵江驿夜宿时的离愁别绪,便觉得那愁绪简直微不足道,反而在对比之下,显得当时的心境竟有几分悠闲自在了。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地借助今昔对照之笔法来倾吐心中感慨。诗人虽未直言伤痛,然而诗里的一字一句,无一不浸透着那深入骨髓、难以言说的苦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七言律诗中,“嘉陵”“江声”两个词都出现了两遍,以此来映衬杨慎前后人生的强烈对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杨慎是一个典型的喜欢直抒胸臆的诗人、拥有大地情怀的诗人。

不详蒋蓝《杨升庵:雄视西南五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祥鸢《积雨》

下一篇:明·李攀龙《夜度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