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曾骑踏海潮":曾经骑着白马踏过海潮,
"由来吴地说前朝":吴地一直流传着前朝(春秋时期)的故事;
"眼前多少不平事":眼前看到多少不公平的事情,
"愿与将军借宝刀":真想向伍子胥将军借他的宝刀。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提及伍子胥曾骑白马踏海潮的往事,说吴地至今仍流传着他的前朝故事。面对眼前诸多不平之事,诗人愿向伍子胥借宝刀来匡扶正义,既展现了伍子胥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公现实的愤慨与渴望除暴安良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化用:“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巧用伍子胥死后“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的民间传说,相传伍子胥因忠谏被吴王夫差赐死,死后魂魄化为怒涛之神,乘素车白马(白色车马)立于钱塘江潮头,驱使潮水奔涌,以示冤愤。作者借用“白马踏海潮”的画面,将伍子胥的传说融入诗句,既保留了原典的悲壮色彩,又通过“海潮”的壮阔意象强化了历史的沧桑感。直抒胸臆:“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结合吴地历史背景(三国时期孙权据吴称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现实),以“眼前多少不平事”直指社会矛盾,用“愿与将军借宝刀”的强烈呼告,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铲除社会不公的强烈愿望。
3. 分段赏析
首句“白马曾骑踏海潮”以雄奇的想象开篇,借用伍子胥死后化为潮神的民间传说,描绘出他骑着白马、踏着海潮的英武形象,一个“踏”字极具动感,瞬间将历史英雄的磅礴气势展现出来,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次句“由来吴地说前朝”由传说转入现实,点明诗人正身处吴地(苏州)的伍子胥庙前,而此地的人们至今仍在传颂着前朝这位英雄的事迹,“说”字体现了伍子胥精神的世代流传,也引出了诗人的凭吊之情。第三句“眼前多少不平事”笔锋猛然一转,从对历史的追忆直接切入到对当下现实的强烈感慨,诗人目睹世间诸多不公现象,心中愤懑难平,“多少”一词满含慨叹,凝聚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结句“愿与将军借宝刀”直抒胸臆,向庙中的将军神像发出强烈的呼喊,渴望借来他的宝刀铲除世间不平,这一“愿”一“借”,既表达了诗人对伍子胥刚烈精神与强大力量的无限向往,更将他本人欲匡扶正义、涤荡污浊的满腔豪情和盘托出,极具感染力。
上一篇:明·汤显祖《雁山迷路》
下一篇:明·唐寅《贫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