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识识乡音":来的乡人虽然不认识但乡音格外熟悉,
# 不识:不认识。深夜。
"挑尽寒灯到夜深":挑尽寒灯一直交谈至深夜。
"故旧凭君休更说":故旧去世的消息请你不要再说起,
# 凭:请求。
"老怀容易便沾襟":老年人总是容易伤感泪湿衣襟。
# 沾襟:泪湿衣襟。,老怀:老年人的心怀。
明代文学家
李昌祺(1376~1451?),明代文学家。名祯,字昌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进士,入翰林院参与修撰《永乐大典》,后升礼部郎中,又出任广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为官耿介清廉,颇具政声,政绩显著。李昌祺所撰诗词,雅淡清丽。又仿瞿佑《剪灯新话》撰传奇小说集《剪灯余话》,作品以青年男女情爱婚姻和幽冥灵异题材为主,情节曲折,文采浓丽,具有一定教化色彩。主要作品有《运甓漫稿》《侨庵诗余》《容膝轩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有关生活的诗。通过描写诗人听到熟悉乡音时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以及挑着寒灯长坐到深夜的情景,同时叮嘱故人不要再说起往事,不然自己很容易就会泪湿衣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对往昔岁月的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把老人“爱听”故乡近事和“怕听”故旧死亡消息这两种矛盾的心情进行对比,“爱听”时如小孩听故事般专注,“怕听”时则皱纹满脸、老泪纵横,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小诗充满了独特的喜剧情调,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到有趣,又不禁心生凄然。引用:文中引用贺知章“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说明乡音是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印记,在天涯异域听到乡音会倍感亲切,巧妙地解释了老人听到乡音格外熟悉、有特殊感情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句“形容不识识乡音”,描绘出一种独特的情境,即便人的容貌已难以辨认,但熟悉的乡音却能瞬间牵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乡音成为了识别同乡的重要标识,也凸显出乡音所承载的浓厚乡情,它能跨越时间与外貌变化的限制,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挑尽寒灯到夜深”,则将画面聚焦到室内,在寒冷的夜晚,独自一人挑着灯芯,让那微弱的灯光持续照亮,直至夜深,这一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思绪的绵长,或许是在思念故乡,或许是在回忆过往,借着这昏黄的灯光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久久难以入眠。后两句“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叮嘱对方不要再提及那些故旧之事,只因年老的内心太过脆弱敏感,稍有触动便容易泪水沾湿衣襟,体现出岁月流逝后,历经沧桑的人对过往人事那种既怀念又害怕触碰的复杂情感,生怕一旦提及,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情感便会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难以自持,整首诗围绕着乡情、孤寂与对过往的复杂情感,通过细腻的场景与心理描写,将深沉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此诗自然浑成,不见“诗眼”,亦无“警句”。诗人仅依生活原貌,叙写夜话经过,于一己哀乐间,无意彰显老年普遍心态,勾勒出从童心未泯至老怀悲怆的形象变迁。诗之魅力,实乃妙不可言!
上一篇:明·李东阳《赵承旨》
下一篇:明·唐寅《渊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