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新婚三天来到厨房,
#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洗手作羹汤":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 未谙姑食性: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先遣小姑尝":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 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遣:让。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生活场景的诗。描绘了新嫁娘婚后三日下厨做羹汤,因不了解婆婆口味,先让小姑品尝的生活场景,生动体现了新嫁娘初入婆家时小心翼翼、欲讨好婆婆又担心犯错的进退两难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新婚三天的新嫁娘洗手下厨做菜的情景将新嫁娘郑重其事的状态生动展现如在眼前。细节描写:“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通过“先遣小姑尝”这一细节细腻地表现出新嫁娘的聪明、细心甚至带有些许狡黠让新嫁娘的形象跃然纸上从细微处体现出其灵机慧心。记叙:全诗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叙了新嫁娘婚后三日下厨因不熟悉婆婆口味而让小姑先尝羹汤的事情经过在叙事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新嫁娘在新环境中的应对之法。
3. 分段赏析
《新嫁娘词》前两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从新嫁娘嫁后第三天依照习俗下厨房做菜这一具体行为写起。“三日”点明新嫁娘身份,“洗手”这一细节,以动作描写展现新嫁娘郑重其事的态度,力求将羹汤做得洁净爽利,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刻画,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初入婆家,谨慎行事的新嫁娘形象。后两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采用心理描写与行为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未谙姑食性”写出新嫁娘对婆婆口味的未知,凸显其细心;“先遣小姑尝”则表现出她的聪慧狡黠。因为小姑常出入厨房,且与婆婆关系亲近,让小姑先尝羹汤,能较好地了解婆婆口味。这两句诗从生活细微处着眼,以小见大,将新嫁娘机灵聪敏、心计巧思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浅白质朴,却通过对新嫁娘一系列行为与心理的刻画,生动地描绘出其初入婆家时的谨慎、聪慧形象,以及她对适应新家庭的努力,于平实之中蕴含丰富的生活情味与人物的细腻情感。
4. 作品点评
中唐时期的诗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细腻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常常能将人情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朱庆余创作的《闺意上张水部》,聚焦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形象,生动鲜活,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王建的《新嫁娘词》与朱庆余之作异曲同工,内容上犹如朱诗的后续篇章,在艺术水准方面同样毫不逊色。
# 新妇与姑未习,小姑易亲,转圜机绪慧甚。入情入理,语亦天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七
# 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张文潜《寄衣曲》:“别来不见身长短,试比小郎衣更长,二诗当以建为胜。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前辈教人作绝句,令诵“三日入厨下”、“打起黄莺儿”、“画松一似真松树”,恃自肺腑中流出,无牵强斧凿痕。
明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
# 极细事,道出便妙,只是一真。
清黄生《唐诗摘钞》卷二
# 同朴语庄,不作丽语。得酒食是议意。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诗至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人化机。……他如崔颢《长干曲》、金昌绪《春怨》、王建《新嫁娘》,张祜《宫词》等篇,虽非专家,亦称绝调。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王建之《新嫁娘》,即其乐府。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 佳处在朴素而又生动,有民间歌谣之趣。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韩愈《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