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yuè

朝代:明作者:李东阳浏览量:3
wēi
fēng
gāo
kàn
chǔ
jiāng
gān
zài
yáng
cháng
pán
wàn
shù
sōng
shān
shuāng
jìng
shān
fēng
shí
sēng
hán
píng
shā
qiǎn
cǎo
lián
tiān
yuǎn
luò
chéng
shuǐ
kàn
běi
xiāng
nán
yǎn
zhè
shēng
píng
lán

译文

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径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

逐句剖析

"危峰高瞰楚江干":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

# 楚江干:此指湘江岸边。湘、鄂皆古楚国的地域。楚江,指湘江。干,岸边。,危峰:高峰。

"路在羊肠第几盘":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

# 羊肠:弯曲的小道。

"万树松杉双径合":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

# 双径:两条山路从不同方向通向寺前,在此交会。,万树松杉:形容松树和杉树满山。

"四山风十一僧寒":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

# 僧:代指僧寺。指长沙。

"平沙浅草连天远":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

"落日孤城隔水看":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径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 隔水看:即隔江看,湘江在岳麓山与长沙城之间。,孤城:指长沙。

"蓟北湘南俱入眼":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

# 湘南:指湖南省南部。,蓟北:泛指蓟州以北地区。蓟:地名,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南。

"鹧鸪声里独凭栏":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

# 鹧鸪声里独凭栏:诗人独凭危栏听到鹧鸪对啼,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岳麓寺》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岳麓寺时所见的景色,诗人登上岳麓寺所在的山峰,俯瞰楚江,山路崎岖,松杉成林,风雨中僧人的孤寂,以及远处平沙浅草、落日孤城的景象尽收眼底。从蓟北到湘南的风光都进入诗人眼中,在鹧鸪声里,诗人独自凭栏。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感怀。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又略带感慨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成化八年(1466年),时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伴父归故乡茶陵(毗邻长沙)省亲,游历岳麓山,遂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岳麓寺时所见到的危峰、楚江、松杉、僧人的孤寂、平沙浅草、落日孤城等景色,展现了岳麓寺周边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游览时的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万树”对“四山”,“松杉”对“风雨”,“双径合”对“一僧寒”,对仗工整,描绘出岳麓寺周边松杉繁茂、山路交错,以及在风雨中僧人独处的清冷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落日孤城隔水看”等景色,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鹧鸪声里独凭栏,透露出一种悠然闲适又略带孤寂的情绪。远近结合:诗中既有“危峰高瞰楚江干”这样的远景描写,展现岳麓寺所在山峰之高和俯瞰楚江的壮阔;又有“万树松杉双径合”的近景描绘,细致呈现出岳麓寺周边的树木和小径,使诗歌画面层次丰富。

3. 分段赏析

首联“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起笔便以“危”字突兀峭拔,既状写岳麓山峰壁立千仞、直插云天的险峻之态,又暗伏诗人对仕途风波的隐忧。“高瞰”二字如巨笔泼墨,将视角从湘江之畔陡然提升至山巅,形成“会当凌绝顶”的俯瞰之势——楚江蜿蜒如带,江畔风物尽收眼底,画面极具张力。“羊肠”化用《诗经》“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的曲折之意,以肠形喻山路盘桓,“第几盘”的疑问句式似轻实重,表面写登山者对路径迂回的困惑,实则暗喻诗人在朝廷党争、宦官弄权的政局中,对前路吉凶难卜的惶惑。此联以地理之“险”喻政治之“艰”,虚实相生,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颔联“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承首联山势展开近景,“万树松杉”以数字的铺陈极写山林蓊郁,松杉参天蔽日,两条蜿蜒小径在密林中逐渐交叠、隐没于山寺之前,“合”字既写路径的物理汇合,又暗喻诗人在现实压力下被迫收敛锋芒、趋向“主流”的无奈。骤转而至的“四山风雨”如巨幕骤落,将整座山林笼罩在风雨呼啸之中,风声、雨声、松涛声交织成一片混沌。此时画面中心定格于“一僧”:他在风雨中孑然独立,僧衣单薄,身影清瘦,“寒”字既是风雨侵衣的体感,更是诗人在政治寒流中孤独无依的心境投射。“万”与“一”的强烈对比,“合”与“寒”的冷暖交织,既营造出深山古寺的幽寂氛围,更以象征手法勾勒出诗人在刘瑾专权时代如“孤僧”般孤立无援的困境——满朝“松杉”皆为附权之臣,唯有自己如寒僧般坚守清操,孤独之感喷薄欲出。颈联“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径隔水看”:笔锋转向远景,视角从山林延伸至广袤平原。“平沙浅草”以淡墨勾勒出湘江沿岸的开阔景象,草色青青与天际相接,看似旷达的画面中暗藏诗人对故乡茶陵的遥望(茶陵地处湘南,恰在平沙浅草尽头)。“落日孤径”则以暖色调的“落日”与冷色调的“孤径”形成视觉对冲:夕阳余晖笼罩下的长沙径孤影伶仃,隔水相望,宛如被世界遗忘的孤岛。“看”字蕴含复杂情愫:既是对眼前景致的凝视,也是对故乡方向的眺望,更是对仕途终点的怅望——落日象征着时光流逝,孤径隐喻着人生归途,诗人在“连天远”的空间辽阔与“隔水看”的距离阻隔中,咀嚼着漂泊无定的悲凉。尾联“蓟北湘南都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收束于登高望远的感慨,“蓟北湘南”以方位代指天下山河,诗人站在岳麓之巅,目力所及,仿佛能看到北方的京城(蓟北代指北京)与南方的故乡(湘南代指茶陵),空间的跨越暗含着诗人对家国的双重牵挂。然而,这份“入眼”的开阔转瞬被“鹧鸪声”打破——鹧鸪啼鸣如“行不得也哥哥”,既是游子思乡的传统意象,在此更隐喻着对朝政乱象的忧叹(时宦官刘瑾擅权,“行不得”亦指政治理想难以施展)。“独凭栏”的定格画面,将诗人的身影与首联的“危峰”、颔联的“孤僧”形成精神闭环:他独自倚栏,听鹧鸪悲鸣,望山河辽远,既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失意,亦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高,全诗在孤独与苍凉的余韵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叹惋与深思。

4. 作品点评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语言凝练细腻,诗人寄意深远,寓情于景。诗人作为“茶陵诗派”的领袖,于廓清“台阁体”无病呻吟之诗风颇具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写诗人游岳麓寺所见的景色。全诗章法清楚,结构严谨,意境鲜明动人。这首诗写诗人游岳麓寺所见的景色。前四句写上山,由山到路,到寺僧;后四句写在山上远眺,由湘江岸边到对岸,到蓟北湘南,由近及远,步步推移。全诗章法清楚,结构严谨,意境鲜明动人。

清高灈缨《明诗三百首》

# ‘永乐以 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这看来有些夸张,但又是不过分的评价。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无题》

下一篇:明·钱希言《帆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