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披烟雾入青峦":冒着晨雾登上了大伾山,
# 青峦:苍翠的山峦。
"山寺疏钟万木寒":寺院里传出稀疏的钟声,阴森的林木给人以寒冷之感。
# 寒:寒冷,给人寒冷之感。,疏钟:稀疏的钟声。
"千古河流成沃野":千年的黄河现已变成了平畴沃野,
# 沃野:肥沃的田野。,成:变成。
"几年沙势自风湍":多少年的沙势被风刮起,象急流的湍水。
# 湍:急流的湍水。
"水穿石甲龙鳞动":山水穿过石洞流出来,像龙鳞一样抖动着,
# 动:抖动。
"日绕峰头佛顶宽":朝阳照上峰头,大石佛顶上的山地,显得格外宽绰。
"宫阙五云天北极":登高远瞩,在天北极的方向,宫阙之上呈现五色祥云,
"高秋更上九霄看":为了饱赏秋景,那还得登上最高处。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大伾山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大伾山清晨烟雾缭绕、山寺钟鸣、万木生寒,以及水石相映、日光绕峰的壮美清幽之景,体现出大伾山独特景致。尾联由景及远,联想到宫阙,表达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体现其开阔胸怀与不凡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一句,眼前的沃野是实写,而对历史上黄河改道等的联想和感慨则是虚写,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反衬:以动衬静,“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中用“山寺疏钟”的声音来衬托大伾山的幽静深邃,“疏钟”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更显环境的清幽,如“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以有声衬托无声,突出了山林的静谧。动静结合:“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二句中既有“山寺疏钟”“水穿石甲龙鳞动”等动态描写,又有“青峦”“万木”“峰头”等静态描写,如“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情景交融: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大伾山的烟雾、青峦、山寺、疏钟、万木、河流、沃野、水穿石、日绕峰等诸多景色,如“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将自己的感慨、怀古之情以及对国家的眷念之情融于这些深秋之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下笔简洁明快,直切主题。既点明了诗人清晨登山之举,又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初登大伾山时的独特感受。彼时,诗人偕同二三好友,向着大伾山徐徐前行。山间烟雾弥漫,于满心期待、满怀幻想的诗人而言,这朦胧之景更具吸引力。一个“披”字堪称精妙,不仅生动展现出诗人在烟雾缭绕间穿行的情景,更蕴含着一种如披荆斩棘般奋力前行的劲头。远处,山中寺庙的钟声悠悠传来,或许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梵呗之声。此笔巧用以动衬静之法,动静相得益彰,让深秋的大伾山显得愈发幽静深邃,寒意袭人。这一联中,烟、树、山、人、声音、色彩皆被纳入笔下,虚实交融,以小见大,极具概括力。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乃是诗人身处山腰高处时的远眺之景,亦或是这位熟知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与遐想。诗人熟知历史,不禁心生喟叹:那千古流淌的滔滔黄河,虽在宋代已然改道,却为黎阳大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壤。这般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恰似需历经数世修行方可降临的福泽。风卷沙势,沃野绵延千年,其间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与悠远的怀古情思。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清晨的雾气渐渐消散,旭日缓缓东升,诗人一行人涉过溪流、跨过山涧,依旧兴致盎然地朝着山上攀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逢登高,大多会涌起怀乡思人之情,或是对故国往事的深深缅怀,常怀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怅惘悲伤。更何况,秋季本就容易勾起文人雅士的悲戚之感。在这清冷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落于诗人笔端的,更多是悲怆的感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此时,诗人已成功登上大伾山的绝顶。然而,他并未翘首南望故乡,而是思绪翻飞,径直飘向了遥远的北京城。仿佛在目光所及之处,那被五彩祥云环绕的正是皇家宫阙。身为受天子之命且不辱使命的钦差,在这深秋之际,于这九霄之巅,萦绕在他心间的是国家赋予的重任,思索的是更为深沉厚重的历史。
4. 作品点评
王守仁此诗,开篇借“披”“疏钟”绘登山之景与幽寒氛围。颔联远眺,虚实相融叹历史变迁。颈联动静交织,写山水日光。尾联登巅思京,彰显家国情怀。全诗融情于景,笔力雄健,尽显豪迈大气。
上一篇:明·唐寅《无题》
下一篇:明·李先芳《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