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数尺藤":几尺长的紫藤藤蔓轻柔垂挂,
"往岁手亲插":是往年亲手栽种在屋檐下。
"西庵敞短檐":西边书斋的矮檐向两边舒展,
"藉尔两相夹":藤蔓与屋檐相互交叠成荫。
"岁久终蔓延":年复一年藤蔓不断蔓延生长,
"枝叶已交接":枝叶早已密密层层交缠。
"有花散红缨":春日开出如红缨般的花穗,
"有子垂皂荚":秋日垂挂皂荚般的果实。
"赤日隔繁阴":烈日下藤荫如伞可遮挡阳光,
"偃息可移榻":困倦时移开竹榻就能在荫下休憩。
"但忧风雨甚":只担心狂风暴雨突然来袭,
"高架一朝压":让高高架起的藤架瞬间坍塌。
"霜雪却不妨":但料想寒冬霜雪不足为惧,
"忍冬共经腊":它定能像忍冬般熬过岁末寒冬。
# 忍冬:亦藤名。
明代文学家
吴宽(1435?~1504),明代文学家。字原博,号匏庵,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进士,授翰林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定。吴宽少壮好学,老而弥笃。其力攻《左传》《汉书》,研习唐宋大家之诗文,最喜苏轼。其文“不事追琢,独严体裁,蕴籍简淡,理致悠长”,诗则“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自成一家。其书法学苏轼,尤工行书。有诗文集《匏翁家藏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袅袅数尺藤,往岁手亲插”两句交代朱藤的来历。“袅袅”生动地描绘出朱藤细长柔软、随风轻摇的姿态,给人以柔美的视觉感受。“往岁手亲插”则点明朱藤是作者往年亲手栽种的,体现出作者与朱藤之间特殊的关联,为后文对朱藤的描写和情感抒发埋下伏笔。“西庵敞短檐,藉尔两相夹”两句描述朱藤的种植位置。作者将朱藤种在西庵短檐两侧,借助朱藤来夹护西庵,简洁地交代了朱藤生长的环境,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朱藤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它能起到美化和保护庵堂的作用。“岁久终蔓延,枝叶已交接”两句展现朱藤的生长态势。“岁久”说明时间的积累,“终蔓延”强调朱藤经过漫长岁月终于开始生长蔓延,“枝叶已交接”描绘出朱藤枝叶相互交织、繁茂生长的景象,直观地呈现出朱藤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长状态。“有花散红缨,有子垂皂筴”两句描写朱藤的花和果实。“有花散红缨”形象地写出朱藤花开时,如红色的缨穗般散开,色彩鲜明,极具画面感;“有子垂皂筴”则描绘朱藤果实成熟时,黑色的荚果垂挂下来的样子,对仗工整,通过对花和果实的描写,丰富了朱藤的形象。“赤日隔繁阴,偃息可移榻”两句写朱藤的实用价值。在炎炎烈日下,朱藤繁茂的枝叶能遮挡阳光,形成浓密的树荫,作者甚至可以将床榻移至树下,在此休息,生动地体现出朱藤为作者带来的清凉与惬意,也侧面表现出朱藤枝叶的繁茂。“但忧风雨甚,高架一朝压”两句表达作者对朱藤的担忧。“但忧”直接点明作者的忧虑,担心风雨过于猛烈,会将支撑朱藤的高架压垮,进而伤害到朱藤。这一担忧体现出作者对朱藤的关切和爱护之情,也反映出朱藤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潜在威胁。“霜雪却不妨,忍冬共经腊”两句突出朱藤的坚韧。与前文对风雨的担忧形成对比,作者指出霜雪并不会对朱藤造成伤害,朱藤还能与忍冬一起历经寒冬腊月,展现出朱藤耐寒的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暗含作者对朱藤坚韧品质的赞赏。
上一篇:明·唐寅《渊明图》
下一篇:明·瞿佑《西湖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