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风霜菊绽金":满地秋风寒霜中菊花绽开金黄,
"醉来还弄不弦琴":醉酒后,还拨弄着无弦之琴。
# 不弦琴:即无弦琴。
"南山多少悠悠意":终南山蕴藏多少悠然深意,
"千载无人会此心":千年以来无人领会这份心境。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借自画《渊明卷》中“风霜绽菊”“醉弄无弦琴”的场景,描绘陶渊明赏菊寄兴、超脱随性的隐逸生活;通过“南山悠悠意”的联想与“千载无人会此心”的叹惋,表达对陶渊明隐逸心境的理解,以及这种精神境界难被后世体察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醉来还弄不弦琴”,巧用陶渊明“无弦琴”典故。典故原意:据《宋书・陶潜传》,陶渊明性嗜酒,家藏一张无弦琴,每逢醉后常抚琴寄意,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原典以“无弦”喻指超脱形骸、重意轻形的精神境界。诗中以“醉弄无弦琴”的画面细节,将陶渊明“忘形得意”的隐逸特质具象化。唐寅借典故中“不滞于物”的哲思,暗喻自身对陶渊明式精神自由的追慕——如同陶渊明无视琴弦有无,只重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唐寅亦借画中形象,表达对世俗功利的超脱,以及对纯粹艺术与隐逸情志的坚守。反衬:以苦衬乐,“满地风霜菊绽金”,诗中以“满地风霜”描绘秋末冬初萧瑟严酷的自然环境,风霜的“寒”与“肃杀”构成反衬背景,而菊花却在此时“绽金”——金黄的花瓣蓬勃盛放,形成视觉与意境的强烈对比。
3. 分段赏析
“满地风霜菊绽金”:以“风霜”渲染秋意萧瑟,“菊绽金”既绘菊花凌霜盛放的姿态,更以菊喻人——菊花的高洁、耐寒,恰如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的隐逸品性。此句借景衬人,为后文写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做铺垫。“醉来还弄不弦琴”:聚焦陶渊明“醉弄无弦琴”的动作。“无弦琴”典出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凸显其不拘泥形式、追求精神自由的超脱。“醉来”更添随性,生动勾勒出隐士率真、放达的形象。“南山多少悠悠意”: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悠悠”叠字,既指南山蕴含的自然意趣,更暗指陶渊明心中对隐逸、自在的坚守。此句承上启下,将景与情、古与今勾连,深化“隐逸”主题。“千载无人会此心”:以“千载”的时间跨度,叹“无人领会”陶渊明的心境。既表达对陶渊明隐逸精神的深刻共鸣,也暗含诗人自身对这种境界的追慕,以及“知音难觅”的孤独怅惘。收束简洁,却将个人情志与历史纵深结合,令诗意更显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