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古柏几千岁":虞山上的古柏已经生长了几千年,
"根盘节错罗星文":它的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像星斗的纹路一样分布。
"灵气常悬白日雨":古柏的灵气常常让白日里仿佛有雨丝悬空,
"疏枝乱洒青天云":稀疏的枝叶随意伸展,像是在青天中洒下云朵。
"霜柯露干了不识":经霜的枝干、带露的树身,已经难以分辨原本的模样,
"半是苍苔半成石":一半覆盖着青苔,一半仿佛变成了岩石。
"石上犹存古镜光":岩石之上还留存着像古镜般的光亮,
"青萍未拭芙蓉色":如同未经擦拭的青萍,仍带着芙蓉般的色泽。
"我来八月秋气浓":我在八月来到这里,秋意正浓,
"月明满地蟠虬龙":月光洒满大地,古柏像虬龙一样盘伏在地上。
"赤脚大叫不忍去":我光着脚大声呼喊,舍不得离开,
"长风吹落虞山钟":这时长风阵阵,吹来了虞山的钟声。
"天生异物讵可测":天生的奇异事物哪里能够揣测,
"呵护常闻鬼神泣":常听说有鬼神在守护它时为之哭泣。
"岩壑宁教无此材":山谷间怎会没有这样的良材,
"岁寒然后知松柏":只有到了严寒的时节,才能知晓松柏的品格。
1. 分段赏析
“虞山古柏几千岁,根盘节错罗星文”,开篇便点出古柏的核心特征。“几千岁”直接点明古柏的悠久树龄,赋予其历史的厚重感;“根盘节错”细致描绘出根部与枝干的形态,展现出古柏历经岁月磨砺后的苍劲姿态,“罗星文”则以星斗纹路为喻,既写出根节交错的杂乱中暗藏的规律,又为古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两句从树龄和形态入手,初步勾勒出古柏古老而奇特的形象。“灵气常悬白日雨,疏枝乱洒青天云”,“灵气”二字赋予古柏超自然的特质,“白日雨”本是反常景象,却因“灵气”的存在显得合理,展现出古柏对周遭环境的微妙影响;“疏枝”写出枝叶的稀疏,“乱洒青天云”以动态的描述,将枝叶在天空中的舒展比作洒向青天的云朵,既写出枝叶的舒展之态,又让古柏与天空的景象相融,进一步凸显其灵动的气韵。“霜柯露干了不识,半是苍苔半成石”,描绘古柏在自然侵蚀下的模样。“霜柯”“露干”点出古柏长期经受风霜雨露的洗礼,“了不识”则说明其原本的形态已难以辨认,暗示了岁月对古柏的深刻改变;“半是苍苔半成石”以具体的景象,写出古柏与周围环境的交融——一半覆盖着苍苔,一半仿佛化作岩石,既展现出古柏的苍老,又体现出它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更显其坚韧。“石上犹存古镜光,青萍未拭芙蓉色”,转向古柏附着之物的细节。“石上”承接上句的“半成石”,“古镜光”以比喻的手法,写出石面残留的光亮,如同未经打磨的古镜;“青萍未拭芙蓉色”则以青萍和芙蓉为喻,描绘出石面虽未经擦拭,却仍保留着如芙蓉般的色泽。这两句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在展现古柏苍老的同时,又赋予其一种古朴的美感。“我来八月秋气浓,月明满地蟠虬龙”,将视角转入诗人自身与古柏所处的环境。“我来”点明诗人的到来,“八月秋气浓”交代了时间和时节特征,营造出秋意浓厚的氛围;“月明满地”描绘出月光皎洁、洒满大地的景象,“蟠虬龙”则以虬龙盘伏的形象比喻古柏在月光下的姿态,既写出古柏的形态之奇,又让其在月光下更显威严。“赤脚大叫不忍去,长风吹落虞山钟”,刻画诗人面对古柏时的行为与感受。“赤脚大叫”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展现出他见到古柏时的激动与震撼;“不忍去”则直白地表达了对古柏的喜爱与不舍;“长风吹落虞山钟”以钟声的出现,将自然景象与外界声响结合,既打破了眼前的宁静,又让诗人的停留更添几分意境,从侧面烘托出古柏的吸引力。“天生异物讵可测,常闻鬼神护之泣”,抒发对古柏的惊叹与想象。“天生异物”点出古柏是自然生成的奇异之物,“讵可测”则强调其神秘难测,表达出诗人对古柏的敬畏;“常闻鬼神护之泣”以传说般的描述,赋予古柏被鬼神守护的奇幻色彩,且“护之泣”的细节,更显古柏的珍贵与不凡,进一步渲染其神圣感。“岩壑宁无此良材,岁寒然后知松柏”,以议论作结,升华对古柏的认知。“岩壑宁无此良材”以反问的语气,暗示这样的良材在山谷间或许存在,但未必能被发现;“岁寒然后知松柏”则引用俗语,点明只有在严寒的考验下,才能显现出松柏的品格。这两句不仅是对古柏品格的赞美,更借古柏抒发了对坚韧品格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