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ǎi

朝代:明作者:沈明臣浏览量:3
xián
méi
qiān
bīng
lǐng
jūn
hào
lìng
míng
xiá
xiàng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chù
shā
rén
cǎo
wén
shēng

译文

士兵口中衔枚,在夜色中悄然行军,五千人的大部队隐秘推进。主将秘密领取调兵符令,迅速传达严明号令,全军严守纪律。狭窄街巷中,短兵器激烈交锋,敌我展开贴身肉搏。杀敌如割草般迅猛,却不闻呐喊之声,官军以绝对优势碾压敌人。

逐句剖析

"衔枚夜度五千兵":士兵口中衔枚,在夜色中悄然行军,五千人的大部队隐秘推进。

# 衔枚:口衔横木,防止出声,为古代秘密行军的一种手段。

"密领军符号令明":主将秘密领取调兵符令,迅速传达严明号令,全军严守纪律。

"狭巷短兵相接处":狭窄街巷中,短兵器激烈交锋,敌我展开贴身肉搏。

# 短兵相接:即肉搏。“兵”原义为兵器。

"杀人如草不闻声":杀敌如割草般迅猛,却不闻呐喊之声,官军以绝对优势碾压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凯歌》是明代文学家沈明臣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将官得令即刻行动,率精兵长途奔袭,展现出军事行动的迅速果断;后两句聚焦巷战场景,描绘短兵相接、奋勇杀敌直至大获全胜的激烈战况。全诗通过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对来犯之敌的愤恨。其笔风雄健有力,叙述畅快淋漓,生动展现了战斗的紧张激烈与胜利的激昂振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凯歌》作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烂柯山宴席之上。时逢胡宗宪任抗倭军务总督,经数年苦战兼用计谋,渐平东南沿海倭乱。沈明臣因胡宗宪招纳文士而入其幕府,亲历抗倭战事。当日宴饮将士,酒酣兴至,沈明臣有感于明军夜袭克敌的骁勇纪律,援笔立就此诗,借对军事行动的冷峻描写,一抒卫国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凯歌》是明代文学家沈明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作。全诗通过对偷袭战斗过程的描写,展现出官军的纪律严明与英勇善战,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来犯之敌的痛恨。其笔风雄健利落,细节刻画生动,于简练文字中见战斗的紧张与胜利的畅快。

2. 分段赏析

首句“衔枚夜度五千兵“:此句以“衔枚”“夜度”“五千兵”三个关键意象勾勒军事行动。“衔枚”为古代夜行军防止喧哗的纪律要求,既点明行动的隐蔽性,又暗含军纪森严的伏笔;“度”字精准传递“暗度陈仓”式的偷袭意味,与“夜”字呼应,凸显神不知鬼不觉的战术特点;“五千”以数字夸张极言兵力规模,与“衔枚夜度”形成张力——庞大队伍却能保持静默,足见军队执行力之强,为后文胜利埋下逻辑伏笔。炼字上以简驭繁,仅七字便构建出紧张肃穆的夜袭场景。次句“密领军符号令明”:聚焦军纪与指挥系统,“密领”二字凸显作战计划的保密性与主将的果断,“军令明”则强调命令传达的清晰畅达。二者结合,既补叙首句“夜度”得以实现的关键——铁的纪律是偷袭成功的保障,又通过“密”与“明”的对照,暗示战争准备的周密。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将领形象,虽未直接描写人物,却通过“军符”“号令”的执行状态,隐现主将的沉着与军队的协同性,为胜利预作铺垫。三句“狭巷短兵相接处”:转入战斗场景描写,“狭巷”限定空间,暗合偷袭中巷战的典型环境,狭窄地形迫使敌人无法展开兵力,强化官军“以长制短”的优势;“短兵相接”四字凝练,既符合冷兵器时代近战特征,又以“相接”二字传递白刃格斗的激烈与紧迫。诗人刻意省略血腥细节,仅以场景定格展现战斗的胶着,却通过“狭巷”的压抑感与“短兵”的直接性,暗示王师临阵的镇定——在被动环境中仍能精准执行战术,与敌人的慌乱形成隐性对比。末句“杀人如草不闻声”:此句为全诗点睛之笔,兼具语言张力与意境深度。“杀人如草”以比喻手法,将敌人的溃败比作割草般轻易,既暗合前文“军纪严明”“偷袭成功”的逻辑,又以夸张修辞凸显官军的压倒性优势;“不闻声”三字打破常规战争书写,跳脱刀兵相击的具象描写,从整体氛围上渲染战事的一边倒——敌人尚未组织有效抵抗便已溃败,官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推进,寂静中更见杀伐之迅猛。炼字上“不闻声”反常识而合情理,以听觉上的“寂静”强化视觉上的“屠杀”,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将诗人对王师的赞许与对敌人的蔑视融入凝练的意象之中。

3. 作品点评

此诗当属明代七绝中的佼佼之作,诗中勾勒夜战巷战之景,笔触独特而精警,造语奇崛处别出机杼。遍观汉唐边塞诸作,此类题材与表现手法堪称前无古人,洵为独步一时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歌从“衔枚夜度”,“密领军符”,到“狭巷”肉搏,直至紧随而来的最后结果“杀人如草不闻声”,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默默之中,却更能够想象到刀光剑影的激烈闪烁,气氛反而更加紧张,这也正是艺术手法的一种辩证运用。

现代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诗词精品名家编注十九——元明清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施绍莘《谒金门·春欲去》

下一篇:明·唐寅《叹世之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