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mén
·
·
chūn

朝代:明作者:施绍莘浏览量:3
chūn
mèng
tíng
kōng
qiáng
qiū
qiān
rén
xiào
huā
fēi
liáo
luàn
chù
liú
chūn
zhù
zhǐ
yǒu
duàn
cháng
shī
wàn
zhǒng
xiāo
hún
duō
xié
yáng
tiān
wài
shù

译文

春天就要过去了,庭院里飘满柳絮,仿佛一场空荡荡的梦。墙里有人荡秋千,笑语欢声不断,墙外花瓣随风乱舞,一片纷乱。想尽办法也留不住春天,只能用令人心碎的诗句来寄托哀愁。千般愁绪只能寄托给远方:夕阳下的孤树。

逐句剖析

"春欲去":春天就要过去了,

# 欲:将要。

"如梦一庭空絮":庭院里飘满柳絮,仿佛一场空荡荡的梦。

# 如梦一庭空絮:柳絮飞空,茫茫如梦,人间众生亦各自在梦境里。

"墙里秋千人笑语":墙里有人荡秋千,笑语欢声不断,

"花飞撩乱处":墙外花瓣随风乱舞,一片纷乱。

"无计可留春住":想尽办法也留不住春天,

"只有断肠诗句":只能用令人心碎的诗句来寄托哀愁。

# 断肠:形容伤心之至。痛致肠断,典出《搜神记》:“人杀猿子,猿母悲啼死,破其肠,肠皆断裂。”

"万种消魂多寄与":千般愁绪只能寄托给远方:

# 消魂:悲哀情,亦作“销魂”,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布局矣。

"斜阳天外树":夕阳下的孤树。

# 斜阳天外树:用辛弃疾“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金门·春欲去》是明代词人施绍莘创作的词作。此词以“春去”为题,上片写庭院柳絮纷飞如空梦,墙内秋千笑语喧闹,墙外落花狼藉飘零,暗含对世人醉生梦死的讽刺;下片直抒无力挽留春光的悲怆,唯有以“断肠诗句”寄托哀愁,末句借“斜阳天外树”的萧瑟景象,隐喻家国衰颓的哀伤。全词表面写春逝之景,实则借“伤春”抒写对明末乱世的忧思,语言凝练凄婉,意象虚实交织,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融为一体,展现了清醒者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绝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作借“一庭空絮”“花飞撩乱”等春景,描绘了春天将逝的景象,通过墙内笑语与落花的对照,抒发了留春不得的悲叹,将个人愁思融入家国命运,营造出冷峻哀婉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墙内人沉溺于虚假繁荣,墙外却是王朝衰亡的预兆。欢声笑语与萧瑟凋零的对比,暗讽了明末社会麻木不仁的享乐风气,凸显了作者清醒者的悲愤。用典:“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典出《搜神记》:“人杀猿子,猿母悲啼死,破其肠,肠皆断裂。”典故的意思是猿母失去幼崽的绝望,肝肠寸断。表达了诗人极度的悲伤,使个人悲叹与历史兴亡产生共鸣。化用:“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化用辛弃疾“斜阳天外树”的句意,借经典意象延续情感表达,将个人对春光难留的愁思融入其中,既呼应前人诗意,又让自身悲叹更添深沉韵味。情景交融:下片“无计可留春住”直抒悲叹,又以“斜阳天外树”的暮色景象收尾,将留春不得的怅惘与苍茫暮色交融,景中含情,情由景生,让惜春的伤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感染力更强。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春欲去”直接点出春光将逝的主题,“如梦一庭空絮”以轻盈迷蒙的柳絮喻指春景的虚幻易逝,“空”字暗含怅然。“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墙内传来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墙外却是落花纷飞的杂乱景象,热闹与冷清对照,用人间乐景反衬春光逝去的寂寥无奈。下片:“无计可留春住”直抒留春不得的遗憾,“只有断肠诗句”将深切的惜春之情托于文字,情感直白而浓烈。末句“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把万千愁绪融入苍茫暮色,斜阳映照下的天外树木,让无形的伤感随景物延展,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里,“如梦一庭空絮”是点睛之句。它将沉醉的人、还有清醒却“没辙”的人,都融进了像做梦一样的境地中。那个时代悲剧的深切内涵,从这凄婉的韵味里就能完整地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蒋山卿《晓雨》

下一篇:明·沈明臣《凯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