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huáng
bǐng
zhú
yóu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huá
tíng
lóu
tóu
chū
duò
cuī
shàng
gōng
mén
suǒ
jiā
jīn
yàn
西
yuán
gāo
ruò
yín
pán
bǎi
zhī
huǒ
hǎi
táng
shuì
chéng
hóng
zhuāng
zhào
jiàn
shū
fēn
míng
mǎn
tíng
yàn
zuò
chūn
zhī
yǒu
yuè
kōng
zhōng
xíng
xīn
cháng
shì
chū
àn
nèi
shǐ
使
pín
shāo
zhú
huàn
zhī
gēng
gōng
bào
tóng
qiān
xiū
cuī
fāng
bàn
gòng
yán
zuì
yǐn
zhōng
xiāo
míng
qiě
miǎn
qún
chén
cháo
zhǐ
yōu
fēng
jiàn
lěng
fēi
chóu
chéng
jiāo
jié
xiāng
zhuī
bái
jūn
xīn
huān
shí
xiá
huà
guāng
míng
zhào
táo
wáng
xiǎo
jiā
tái
shàng
cháng
jiāng
gōng
fēi
yíng
duō
bān
xíng
wèi
zhī
fēng
huǒ
zhì
jiāng
lián
shǔ
dào
guī
lái
nán
nèi
liáng
tóu
jìn
bái
dēng
zhào
fǎn
hún
rén
tóng
qiū
xiāo

译文

华萼相挥楼头的太阳刚下山,宦官已经催促锁上宫门。皇上今天晚上在西园设宴,高高燃起银盘上的百枝火。喧闹得连海棠睡不安稳,灯光照着红妆显得更加分明。整个庭院灯火辉煌像春雾一样,看不见空中还有月亮。刚谱成的霓裳羽衣舞正尝试弹奏,内使不断叫换蜡烛。负责时间的宫女报告铜签,歌舞正欢不要催促才夜半。皇上说今夜要大醉并通宵,明天暂且让大臣不用上朝。只是担忧风露渐冷,妃子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琵琶羯鼓各种乐器竞相演奏,皇上白天欢乐不会满足。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时间化成光明烛,去照耀逃亡百姓的小屋。想当年夫差在姑苏台上长夜欢歌,隋炀帝在江都宫里放飞萤。这是一样的行乐不知道限制,战乱突然发起那又该怎么办呢?可怜皇上成了蜀中的归来客,在兴庆宫内晚景凄凉头发全白。孤灯再照也见不到返魂人,深秋夜里雨打梧桐显得更加萧瑟。

逐句剖析

"华亭楼头日初堕":华萼相挥楼头的太阳刚下山,

# 华亭楼:一作华萼楼。一作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置,名花萼相辉,简称花萼楼。“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见《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紫衣催上宫门锁":宦官已经催促锁上宫门。

# 紫衣:指宦官。《新唐书·车服志》:“以紫为三品之服。”《宦者列传序》:“开元天宝中,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馀人。”

"大家今夕燕西园":皇上今天晚上在西园设宴,

# 大家:指皇帝。蔡邕《独断》:“亲近侍从官称(皇帝)曰大家。”

"高爇银盘百枝火":高高燃起银盘上的百枝火。

# 爇:燃烧。

"海棠欲睡不得成":喧闹得连海棠睡不安稳,

# 海棠:一说指杨贵妃。《太真外传》:“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酒未醒,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韵残妆,钗横鬓乱,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

"红妆照见殊分明":灯光照着红妆显得更加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整个庭院灯火辉煌像春雾一样,

"不知有月空中行":看不见空中还有月亮。

"新谱《霓裳》试初按":刚谱成的霓裳羽衣舞正尝试弹奏,

#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乐府诗集》引《唐逸史》云:“罗公远多秘术,尝与玄宗至月宫,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名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调而还。明日召乐工,依其音调作《霓裳羽衣曲》。”

"内使频呼烧烛换":内使不断叫换蜡烛。

"知更宫女报铜签":负责时间的宫女报告铜签,

# 铜签:铜铸的更签。《陈书·世祖本纪》:“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锵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知更宫女:宫中专管更漏,报告时间的宫女。

"歌舞休催夜方半":歌舞正欢不要催促才夜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皇上说今夜要大醉并通宵,

# 共言:唐明皇说。共,敬词,以示恭敬或荣幸。

"明日且免群臣朝":明天暂且让大臣不用上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只是担忧风露渐冷,

"妃子衣薄愁成娇":妃子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 愁成娇:杨妃害怕受寒而表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琵琶羯鼓相追续":琵琶羯鼓各种乐器竞相演奏,

# 相追续:指各种乐器竞相演奏。续,一作“逐”。《太真外传》:“上尝梦十仙子,乃制《紫云回》,并梦龙女,又制《凌波曲》。二曲既成,遂赐宜春院及梨园弟子并诸王。时新丰初进女伶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授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羯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白日君心欢不足":皇上白天欢乐不会满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时间化成光明烛,

# 此时何暇化光明:“此时”二句:化用聂夷中《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去照逃亡小家屋":去照耀逃亡百姓的小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想当年夫差在姑苏台上长夜欢歌,

# 姑苏台:在苏州城外姑苏山上。《述异记》:“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官妓千人,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江都宫里飞萤多":隋炀帝在江都宫里放飞萤。

# 江都宫:隋炀帝在江都郡(今扬州市)的行宫。《隋书·炀帝纪》:炀帝曾征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唐宋人多以放萤为江都事。《唐诗鼓吹》载李商隐《隋宫》诗注引《广陵志》:“扬州有炀帝放萤苑。”今扬州古迹仍有隋萤苑。

"一般行乐未知极":这是一样的行乐不知道限制,

# 一般:一样。《唐摭言》载,刘虚白举进士,帘前献诗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火一般风。”诗中说唐玄宗与前代因荒淫亡国的夫差、隋炀帝一样。

"烽火忽至将如何":战乱突然发起那又该怎么办呢?

# 烽火:本指古代报警的信号,后指战乱。《太真外传》:“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反幽州。……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上幸巴蜀。”

"可怜蜀道归来客":可怜皇上成了蜀中的归来客,

# 蜀道归来客:指唐玄宗。长安收复后,玄宗自蜀中回京,故称。

"南内凄凉头尽白":在兴庆宫内晚景凄凉头发全白。

# 南内:即兴庆宫,以其在蓬莱宫之南,故名。明皇自蜀归后居于此。《太真外传》:“上皇既居南内……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曲卒,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亦为感伤。”

"孤灯不照返魂人":孤灯再照也见不到返魂人,

# 返魂人:指杨贵妃。杜甫《哀江头》诗云:“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白居易《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梧桐夜雨秋萧瑟":深秋夜里雨打梧桐显得更加萧瑟。

# 梧桐夜雨秋萧瑟: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皇秉烛夜游图》是元末明初高启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依据图中描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唐玄宗李隆基沉醉于女色、纵情宴乐的场景,结尾则以其暮年的凄凉境遇收束,巧妙地引出讽谕主旨。前八句描绘明皇西园夜宴,燃烛热闹场景,中间八句刻画夜宴歌舞不断、通宵达旦之态,再八句展现明皇奢靡及对百姓的忽视,末尾六句写行乐无度致凄凉结局。整首诗并未局限于对静态画面的刻板描绘,而是笔触灵动、驰骋想象。从夜宴时的热闹非凡,一路延展至烽火纷飞的战乱惨象,以及晚年的孤寂凄凉。在这乐极生悲的巨大转变中,深刻寄寓了讽喻劝诫之意。此诗风格委婉且多含讽谏,营造出和谐的意境,虽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却无一字一句抄袭模仿,充分彰显了诗人卓越不凡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皇秉烛夜游图》是元末明初高启所作,唐玄宗李隆基对贵妃杨玉环的极度宠爱,致使其荒废朝政、贻误国家,这一历史事件备受历代文人关注。以此为题材,诞生了诸多诗文、绘画及戏剧作品,且大多以李、杨关系为核心内容。由于作者们的立场与视角各异,对李、杨关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部分人秉持“昏君亡国”之论,有的则觉得是“女色亡国”,还有人认为祸乱根源与杨妃并无关联,更有人对李、杨爱情予以赞扬。高启创作的这首《明皇秉烛夜游图》,旨在谴责李隆基的荒淫行径及其给国家带来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兼咏史的诗。描绘了《明皇秉烛夜游图》中唐明皇在西园设宴夜游,燃烛赏海棠、听《霓裳》新曲,与众人醉饮达旦,只担忧妃子衣薄,只顾自身享乐的场景。体现出唐明皇沉湎酒色、忘怀国事的昏聩状态,营造出一种奢华却暗含危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沉迷享乐、不顾国事的批判与谴责,借历史题材针砭时弊,讽喻当下封建统治者莫要重蹈覆辙,以免酿成大祸。

2. 写作手法

烘托:“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通过描绘满庭烛火形成如紫雾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氛围,烘托出夜游西园时热烈的游乐气氛,以此来突出唐玄宗夜宴的奢华与狂欢。侧面描写:“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诗中以海棠花“欲睡不得成”,侧面表现出游园时众人喧闹的场景。海棠本应静谧,却因周围环境而不得安宁,从侧面烘托出夜宴的欢腾声势之烈,同时以海棠的明艳照人衬托出园内热闹、欢乐的氛围。引用:“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此句反用晚唐聂夷中《咏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的诗意。通过引用并反其意而用之,批判唐玄宗只顾自己享乐,无心顾及贫苦百姓,增强了诗歌的讽喻效果。拟人:“海棠欲睡不得成”赋予海棠花“欲睡”的人的情态,将海棠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海棠花在喧闹的游园环境中仿佛像人一样想睡却不能睡的状态,借此反衬出周围环境的热闹嘈杂。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诗歌开篇按时间顺序展开,“华亭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诗歌开篇点明时间为傍晚,“日初堕”之时,花萼楼头已见暮色。“紫衣”指代宦官,他们匆忙催促着关闭宫门,准备夜游。一个“催”字,将唐明皇急于夜游的心情以及宫人们匆忙应承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下文夜游的展开做足铺垫。“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大家”是宫中对皇帝的称呼,此句点明唐明皇今夜在西园设宴游乐,燃起了插有百根蜡烛的银盘,“高爇”描绘出火势之旺,“百枝”极言蜡烛数量之多,营造出一片灯火通明的奢华场景,尽显夜游之隆重。“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这里对“海棠”的理解,从语境来看,指花更为合适。运用拟人手法,说海棠本欲入睡,却因园内喧闹而不得,“红妆照见殊分明”描绘出在明亮灯火映照下,海棠花如同盛装美人般清晰明艳,从侧面烘托出灯火的明亮,也暗示出游园的热闹非凡,反衬欢腾声势之烈。“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诗人进一步描绘灯火,“满庭紫焰”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紫焰”不仅形容烛光的颜色,也暗示了侍众之多,正如《新唐书》所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宦者众多,身着紫衣者不在少数。此处说紫焰化作春雾,渲染出一种迷离的氛围,同时也表明众人沉醉于游乐,甚至不知月亮已在空中运行,突出了夜游的热烈与人们的沉迷。“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新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刚刚开始试奏,内使就频繁呼喊更换蜡烛,说明夜已深,但游乐仍在继续,体现出时间之长。“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掌管更漏的宫女报时,此时夜才过半,然而众人仍沉浸在歌舞之中,不愿停歇,“歌舞休催”表现出他们对游乐的痴迷,进一步强调了夜宴持续时间之久。“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众人更是直言要醉饮通宵,并且决定明日免去群臣朝见,足见唐明皇耽于玩乐,完全不顾及朝政,将其荒淫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此时众人所担忧的并非国事,而是风露渐冷,妃子衣服单薄,尽显对声色享乐的关注,突出了唐明皇的昏聩与荒淫。“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琵琶与羯鼓之声相互追续,从夜晚一直演奏到白日,仍不能让君王满足,再次强调了唐明皇对享乐的无尽追求。后半部分深刻议论,“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诗人在此反用晚唐聂夷中《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之意,批判唐明皇在沉迷于声色享乐之时,根本无暇顾及那些因生活困苦而逃亡的百姓,揭示了其只顾自身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庸本质。“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诗人列举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彻夜欢歌,最终为越国所灭;隋炀帝在江都宫里放萤取乐,也以覆亡告终的历史事例,将唐明皇与他们相提并论,指出他们同样沉迷于行乐而不知节制,预示着唐明皇也必将因荒政误国而走向悲剧结局。“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直接点明过度行乐而不知极限,一旦战乱烽火燃起,必将陷入困境,为唐明皇敲响警钟,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荒淫误国的道理。“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诗人想象唐明皇经历安史之乱,从蜀道归来后,被困南内,满头白发,孤灯相伴,面对曾经的妃子已香消玉殒,唯有梧桐在夜雨中萧瑟作响,一片凄凉景象。通过描绘这样的结局,表达了对唐明皇悲剧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强化了诗歌借古讽今的主题,警示统治者不可重蹈覆辙。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清晰分为叙写与议论两大部分,但始终紧扣“秉烛夜游”这一核心主轴。叙述环节从灯火之亮、光影如雾、时间之久等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夜游场景,尽显其奢华与喧闹。而议论部分,同样紧密围绕夜游致祸展开,以“长夜歌”“飞萤多”等表述,与夜游主题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气脉畅通,浑然天成。高启此诗,明显带有白居易《长恨歌》的印记。不过,它主题更为凝练集中,在素材剪裁上恰到好处,与《长恨歌》形成差异。在众多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诗作之中,本篇凭借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占据一席之地,备受后人称赞与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光明烛”二语,活用聂夷中《田家》诗意,与题中“秉烛”相应,巧而不纤。

清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李梦阳《夏口夜泊别友人》

下一篇:明·田娟娟《题扇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