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chéng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jiāng
fēi
fēi
jiāng
cǎo
liù
cháo
mèng
niǎo
kōng
qíng
zuì
shì
tái
chéng
liǔ
jiù
yān
lǒng
shí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江鸟哀婉啼叫。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逐句剖析

"江雨霏霏江草齐":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 江草齐:指江草与岸相齐。草:绿草。,霏霏:细雨纷纷状。,雨:烟雨。

"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江鸟哀婉啼叫。

# 空啼:悲啼。,六朝:指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

# 无情最是台城柳:即“台城柳是最无情”。

"依旧烟笼十里堤":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 堤:河岸。,笼:笼罩。,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城》是唐代诗人韦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日的绮丽画卷,却借这绝美之景反衬出古城金陵已湮灭于历史长河的苍凉现实,营造出物换星移、繁华不再的怅惘意境。首句以绵绵春雨浸润金陵城之景开篇,将朦胧烟雨化作无声哀愁,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次句笔锋陡转,直指六朝往事如浮云般散尽,往昔台城笙歌鼎沸的盛景,终究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化作断壁残垣;第三句运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笔法,描绘出草木依旧葱茏、春色依然旖旎,而人间却已历经千载兴衰的强烈对比;最后一句诗人触景生情,将今昔之叹寄寓于烟柳画桥之间,借草木无情之景抒发历史兴亡之慨,在含蓄蕴藉中透出深沉的感伤。全篇熔情景陪衬与反衬于一炉,以空灵之笔写沧桑之变,语言凝练而余韵悠长,情感深沉而气脉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韦庄客游江南时凭吊六朝古迹台城所作。台城,这座曾见证六朝兴衰的巍峨宫城,至中唐已沦为“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荒墟,待到晚唐末世,更是断垣残瓦、衰草连天。彼时唐王朝大厦将倾,藩镇割据、战火频仍,昔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气象,早已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图景取代。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韦庄目睹金陵城头褪尽朱漆的城堞、台城遗址上疯长的荒草,抚今追昔,以诗笔勾勒出六朝繁华如烟云散尽的苍茫意象,将王朝更迭的沧桑巨变熔铸于春柳飞花、寒鸦枯藤之间,在金陵古城的落日余晖中,奏响了一曲盛衰无常的挽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描绘了江雨霏霏、江草如茵的江南春景,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同时回顾了六朝旧事,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借“鸟空啼”“台城柳”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感慨,更流露出对唐王朝命运衰微、重演六朝悲剧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江雨、江草、啼鸟等自然景物来衬托诗人的情感。江鸟在六朝遗迹上的空啼,更增添了历史的凄凉感,以鸟的欢快啼鸣反衬出人世的沧桑变迁,强化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对比:以台城柳的“无情”与诗人的“伤痛”形成对比。台城堤柳不管人间兴亡,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显得无情;而诗人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对今昔盛衰有着深刻的感受。通过这种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江雨霏霏江草齐”:诗人描绘了江南春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的景色。细雨霏霏,芳草萋萋,本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然而,正是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反衬出六朝古都的荒凉与沧桑。这种反差,使得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更加深刻。

3. 分段赏析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此诗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凄清的画面:江面之上,细雨绵绵,如丝如缕,将天地间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雨雾之中;江畔之畔,绿草茵茵,随风摇曳,展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然而,这看似宁静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六朝古都,曾繁华一时,如今却如梦幻泡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江鸟的哀鸣,在空旷中回荡,令人心生悲凉。诗人起笔并未直接描绘台城之景,而是通过渲染氛围,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金陵之地,依江而建,故以“江雨”、“江草”起兴,既展现了江南特有的细腻与柔美,又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繁华的无限遐想。春雨细密,如烟似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迷离的美感;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碧绿如茵,却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几分凄凉与惆怅。这样的景色,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从“江雨霏霏”到“六朝如梦”,诗人的思绪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自然之景与历史之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密密的雨丝,仿佛是历史的细语,诉说着六朝的兴衰更迭;那如茵的碧草,又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繁华易逝,唯有自然永恒。在这如梦如幻的雨景中,台城——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早已荒凉破败,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而那些曾经在此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也早已成为历史上的匆匆过客,他们的辉煌与荣耀,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台城六代竞豪华”,然而,眼前的台城却已物是人非,繁华不再。只有那些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还在欢快地啼鸣,它们的歌声,在诗人听来,却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哀愁。“鸟空啼”的“空”字,不仅描绘了鸟儿啼鸣的空旷与寂寥,更寓意着历史的虚无与人生的无常,进一步烘托出“梦”字的深意。“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了台城的柳树。杨柳,作为春天的使者,总是给人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感。当年,十里长堤之上,杨柳依依,烟笼雾罩,曾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生动写照。然而,时过境迁,台城已成废墟,而那柳树却依旧生机盎然,烟笼十里长堤,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与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心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震撼与触动。台城堤柳,它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诗人的感慨万千,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着,显得那么无情与冷漠。然而,正是这种无情,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限伤痛与悲凉。“依旧”两字,深含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也预示着历史的循环与重演。堤柳堆烟,本是美景,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触发往事如烟的媒介。而“无情”、“依旧”二字,则贯穿全篇写景,将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的历史画卷。“最是”二字,更是突出了堤柳的“无情”与诗人的感伤怅惘,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凭吊台城之作堪称佳构。诗人未直写台城破败,而是借“江雨霏霏”“江草齐”勾勒出朦胧清幽之景,再以“六朝如梦”陡转,将自然之景与历史兴衰巧妙融合。“鸟空啼”“柳无情”等意象运用精妙,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伤痛,借自然“依旧”暗示人世沧桑,于虚处传神,流露出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情感深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台城乃梁武帝馁死之地。国亡主灭,陵谷变迁,人物换世,唯草木无情,只如前日。此柳必梁朝所种,至唐犹存,“无情”“依旧”四字最妙。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何新之为奇隽体。吴山民曰:就图发《黍离》之悲。徐充曰:“依旧”二字,得刘禹锡用“旧时”意。郭浚曰:听歌《麦秀》。胡次焱曰:始责烟柳无情,不顾兴亡;终羡烟柳自若,付兴亡于无可奈何,意味深长。端平北使王楫诗:“到处江山是战场,淮民依旧说耕桑。梅花不识兴亡恨,犹向东风笑夕阳。”北将胡咨议留江州诗:“寂寞武矶山上庙,萧条罗伏水中船。垂杨不管兴亡事,依旧青青两岸边。”二诗俱讥本朝文武不知国势危急,随时偷乐也。皆从此诗变化。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多少台城凭吊诗,总被“六朝如梦”四字说尽。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端己声调宏壮,亦晚唐好手。此诗厚而有味。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唐汝询云:此赋图上之景,因发吊古之悲。吴昌祺云:呜呼,古今何限台城柳耶?横种亦生,倒种亦生,态弱花狂,无往不可。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韵足与牧之“商女后庭”之作同妙。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题画而寓兴亡之感,言外别有寄托。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陵谷变迁之感,人自多情,故觉柳无情耳。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咏柳从无人说“无情”者,一翻用,觉感慨不尽。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韦端己《台城》,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清马时芳《挑灯诗话》

# “六朝如梦”,一切皆空也。“依旧”之物,惟柳而已,故曰“无情”。然则有情者不免感慨可知矣。此种写法,王士禛所谓神韵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下一篇:唐·韩愈《进学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