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shān

朝代:明作者:李梦阳浏览量:3
shǒu
yuán
dōng
zhān
hǎi
bēi
dǒu
rán
fēng
shàng
xìn
wàn
shān
kāi
bào
sāng
yuè
tiān
héng
jié
shí
lái
jūn
kàn
qín
shǐ
hòu
réng
yǒu
hàn
huáng
tái

译文

低下头看不见齐鲁大地,向东远望大海仿佛就像一个小杯子。猛然间登上了一座山峰之上,这才相信眼前竟然展开了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太阳从扶桑树上跃起,天空中碣石山横亘而来。你瞧瞧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汉朝皇帝又在这里筑起了高台。

逐句剖析

"俯首元齐鲁":低下头看不见齐鲁大地,

# 齐鲁:西周时二诸国,在今山东境内。,元:一作无。,俯首:低头。

"东瞻海似杯":向东远望大海仿佛就像一个小杯子。

"斗然一峰上":猛然间登上了一座山峰之上,

# 斗然:陡峭貌。

"不信万山开":这才相信眼前竟然展开了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日抱扶桑跃":太阳从扶桑树上跃起,

# 扶桑:神木名,传说日经其上。

"天横碣石来":天空中碣石山横亘而来。

# 碣石:古山名。在河北昌黎西北。《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海。”

"君看秦始后":你瞧瞧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 秦始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曾至泰山封禅,今存石刻。

"仍有汉皇台":汉朝皇帝又在这里筑起了高台。

# 仍有汉皇台: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泰山》是明代诗人李梦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先用水势浩大的海面和连绵的群山作为背景,突显出泰山的雄壮气势。接着用“抱”、“跃”、“来”等动词,生动描绘了太阳从山间升起时的动态景象。诗歌最后两句提到奉祀天帝和汉武帝的事迹,但并未直接发表议论,而是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深意。整首诗气势宏大,与泰山雄伟的主题十分契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天启初追谥景文。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又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十才子”。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为矫“台阁体”之流弊,他标举汉魏盛唐,强调真情,重视格调,肯定“真诗乃在民间”。著有《空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以海水、群山烘托泰山雄姿,结尾借汉武帝封禅典故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中通过“俯首”动作的夸张描写,暗示泰山之高峻:诗人登临绝顶后,低头时竟难觅齐鲁大地踪迹,侧面烘托出泰山主宰天地的雄姿。次句“东瞻海似杯”则以视觉的极度压缩,将浩瀚东海凝缩为杯盏之微,凸显泰山凌驾于海天之间的高大。“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中“斗然”二字既形容山势陡峭如刀劈斧削,又暗含诗人攀援而上时突见奇景的惊愕感。后句“不信万山开”以反诘语气,将泰山独峙、群峰俯首的壮阔画面转化为心理冲击——登临者恍然惊觉,眼前万壑千岩竟皆因泰山之崛起而豁然洞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中将朝阳初升的壮丽景象转化为“扶桑神树环抱旭日”的奇幻场景,将碣石山(传说中秦皇东巡刻石处)的雄浑轮廓融入天际线,形成“天穹如横幅画卷,碣石破空而来”的感觉,两句虚实结合。“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中诗人举出秦始皇、汉武帝两位泰山封禅的帝王,看似客观陈述史实,实则暗含权力更迭。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虽被后世铭记,但终究难逃成为历史,唯有泰山依旧岿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李开先《夜奔》

下一篇:明·唐寅《杏林春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