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liǔ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wǎn
cháng
tiáo
kān
mén
jiù
sān
sān
shí
chóu
shā
huán
qiū
fēng
mǎn
hàn
nán

译文

想要去拉一拉柳枝,但已经不能挽动了,都城的城门边,再也没有往日那种柳枝繁茂的样子了。此时此刻,真能让桓温(桓司马)感到无比愁苦。傍晚的雨和秋风充满了汉水以南的地区。

逐句剖析

"欲挽长条已不堪":想要去拉一拉柳枝,但已经不能挽动了,

# 不堪:不能。

"都门无复旧毵毵":都城的城门边,再也没有往日那种柳枝繁茂的样子了。

# 毵毵:指细长的柳条。,都门:京城城门。此指明初首都南京城门一带。

"此时愁杀桓司马":此时此刻,真能让桓温(桓司马)感到无比愁苦。

# 桓司马:即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后改立简文帝,任大司马。《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作者自喻。

"暮雨秋风满汉南":傍晚的雨和秋风充满了汉水以南的地区。

# 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一带。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指代“都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柳》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秋柳为题,前两句“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描绘了深秋时节柳枝凋零的景象,隐喻时光流逝与壮志难酬的失意。后两句“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借桓温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对功业未成的悲叹。全诗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典故之中,含蓄而意味深长。诗人通过对秋柳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理想破灭的感慨,展现了其精妙的艺术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洪武二年(1369年),当时诗人34岁。他被召入都城南京任职,但始终觉得与官场格格不入,心中颇感愁闷。一日看到南京街头的秋柳,在秋风中枝叶凋零,诗人不禁感慨时光易逝,于是写下此诗,抒发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全诗以秋日萧瑟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柳枝凋零、不堪挽折的凄凉画面,以“暮雨秋风”的萧瑟意象喻写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失意,再借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将个人的官场失意与时光易逝的悲叹交织为深沉的情感画卷,最终以“愁杀”二字,将个体的悲凉感慨凝结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展现了怀古与伤今、感时与叹命交融的凄美情感图景。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借“桓司马”典故,以“愁杀桓司马”表达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悲叹,通过典故的运用,将个人的失意与历史的沧桑感巧妙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寓情于景:诗中“暮雨秋风满汉南”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景,诗人将内心的愁苦融入到“暮雨”与“秋风”的描写中,通过萧瑟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第一、二句:诗的开篇从深秋时节柳枝的枯萎景象入手,写“长条”已无生机、“毵毵”已不复存在,突出了柳的凋零与秋的萧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虽未直接点明“秋”,但通过柳枝的零乱,读者自然能感受到秋天的凄凉。这种手法正是咏物诗的典型特征,表面上句句写柳,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深刻感慨。同时,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柳枝的枯萎来隐喻年华老去,抒发了官场失意的无奈与惆怅。第三、四句:这两句通过典故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诗人明明是自己因看到秋柳而内心愁苦,却巧妙地借桓温的典故,将这份愁苦转嫁到古人身上,说“暮雨秋风”愁杀了桓司马。这种借古抒怀的手法,不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怀才不遇的悲叹,还巧妙地隐寓了自己的情感,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诗人身处元末乱世,愁思本就沉重,即便元亡明兴后被召入京,壮志依然难以施展。因此,当他在暮雨秋风中看到秋柳,那种失意的愁苦便油然而生。诗中的“暮雨秋风”不仅照应了诗题,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4. 作品点评

高启在《秋柳》中巧妙地运用了“虚处藏神”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以秋柳为切入点,通过对柳枝凋零的描写,自然引出了桓温惜柳的典故。诗人借助桓温对光阴流逝、功业未成的慨叹,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典故的表象之下。这种写法不仅避免了直白的抒情,更使得诗的意味更加隽永,让读者在品味典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官场失意的苦楚与无奈。整首诗通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了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展现了高启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桃花庵遇仙记》

下一篇:明·高启《榴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