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日此门中":在那个时候、那一天,在这扇门里,
"桃花树下初相逢":我在桃花树下初次与你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只看见仙人在种植桃树,
"未闻仙人看花红":却未曾听闻仙人观赏桃花的红艳。
"朝朝期待仙人顾":每天都期待着仙人的眷顾,
"日日桃花笑春风":每日桃花都在春风中欢笑。
"忽闻仙踪一朝至":忽然听闻仙人的踪迹在某一日到来,
"桃花人面分外红":桃花映衬着人的面容格外红润。
"桃花谷里桃花仙":在桃花谷里有桃花仙子,
"桃花美人树下眠":桃花般的美人在树下安睡。
"花魂酿就桃花酒":花的精魂酿成了桃花酒,
"君识花香皆有缘":你能识别这花香,都是有缘分的。
"美酒消愁愁不见":美酒用来消除忧愁,可是忧愁却并未消失,
"醉卧花下枕安然":醉卧在花下,头枕得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在花丛中不知道日月的短暂,
"岂料世上已千年":哪里能料到世上已经过了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不进入这浑浊的尘世被凡尘所染,
"情愿枝头做花仙":宁愿在枝头做一名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春天到了三月,香风徐送,
"便是花奴问君安":就仿佛是花中的奴仆在向你问安。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开篇点明相遇的地点和情境,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诗意氛围。中间两句:“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通过描写仙人的行为,展现出仙人的与众不同,仙人专注于种桃,而非世俗的赏花,暗示其超凡脱俗。中间两句:“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从人的角度,写出对仙人的期待以及桃花在春风中的美好姿态,人与景相互映衬。中间两句:“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营造出一种惊喜的氛围,仙人到来,桃花与人相互映衬,画面美好。中间四句:“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进一步描绘桃花谷中的仙人以及桃花酒,强调缘分,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中间两句:“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写出饮酒消愁却愁仍在,醉卧花下的安然状态,表现出一种对尘世的无奈和对自然的依赖。中间两句:“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通过对比花中与世间的时间感受,表达出对尘世的超脱之感,花中的美好与世间的漫长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直接表明不愿沾染尘世,宁愿做花仙的愿望,体现出诗人对自由、美好境界的向往。结尾两句:“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以一种温馨美好的画面结尾,仿佛花奴送香风问安,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与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相呼应,使诗歌在结尾处留下美好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