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lái
zhěn
liáng
cán
dēng
lòu
cháng
shēn
bìn
máo
suí
shì
bái
zhī
yāo
dài
shí
huáng
rén
yán
hòu
hái
sān
tiào
yào
shēng
qián
zuò
chǎng
míng
xiǎn
shí
xīn
xiǔ
zài
tiǎo
dēng
huǒ
kàn
wén
zhāng

译文

夜里依着枕头仔细思考着,一个人躺在昏暗的油灯下更觉得黑夜更长。深怕鬓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知不觉地变白,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围上镶金戴玉的腰带。人家都说老虎死了之后还要跳上三跳,我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干出一番事业。如果我的名字不能显重一时我就不死心,为此我起来挑亮油灯再读文章。

逐句剖析

"夜来欹枕细思量":夜里依着枕头仔细思考着,

# 欹枕:斜倚枕头。欹:通倚,歪斜、倾斜。

"独卧残灯漏夜长":一个人躺在昏暗的油灯下更觉得黑夜更长。

# 漏夜:深夜,连夜。

"深虑鬓毛随世白":深怕鬓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知不觉地变白,

# 鬓毛:鬓发。

"不知腰带几时黄":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围上镶金戴玉的腰带。

# 腰带几时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围上镶金戴玉的腰带,比喻飞黄腾达。

"人言死后还三跳":人家都说老虎死了之后还要跳上三跳,

"我要生前做一场":我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干出一番事业。

# 做一场:干出一番事业。

"名不显时心不朽":如果我的名字不能显重一时我就不死心,

"再挑灯火看文章":为此我起来挑亮油灯再读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读》是明代唐寅所作。诗人夜卧残灯旁,借读书之际抒发内心感慨。诗中以“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表达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的忧虑;又用“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直抒胸臆,展现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决心。首联描绘夜读沉思场景,颔联表露对功名的期盼,颈联与尾联激昂陈词,凸显志向。整首诗风格明快,生动展现唐寅不甘平凡,励志在生前成就一番事业的心境,言辞质朴却感染力强,令人感受到其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读书抒怀诗。描绘诗人夜晚斜靠枕头思索,独对残灯,担忧鬓毛变白而功名未就。发出死后尚要“三跳”,生前更要有所作为的感慨,表达出即便声名不显,也要坚持志向,继续挑灯苦读的励志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鬓毛随世白”描绘随着时间推移,鬓发渐白,象征时光无情流逝;“不知腰带几时黄”中“腰带黄”代表功成名就,二者对比,突出时光易逝而功名未就的落差,尽显诗人忧虑。象征:“不知腰带几时黄”,在古代文化中,黄色腰带常为权贵象征,此处象征诗人渴望的功成名就,把抽象的功名追求借“腰带黄”这一具体意象展现。

3. 分段赏析

首联“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描绘了夜深人静之时,诗人斜靠在枕头上,对着残灯独自沉思。“欹枕”与“独卧”勾勒出孤独的姿态,“残灯”营造出黯淡氛围,“漏夜长”以漏壶计时突出夜的漫长,为全诗奠定了静谧且略带孤寂的基调,引出下文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慨。颔联“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诗人将深沉的忧虑诉诸笔端,担心自己随着岁月流逝、世事变迁,鬓角的毛发逐渐变白,可象征功成名就的黄色腰带,却不知何时才能束在腰间。此联细腻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而自身功名未就的焦虑,借“鬓毛白”与“腰带黄”的对比,强化内心矛盾与渴望。颈联“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笔锋一转,诗人听闻人死后灵魂尚有跳动,却坚定地表示自己要在生前有所作为,与世俗观念中死后虚无的“三跳”形成鲜明对比,鲜明地展现出诗人积极进取、务实求为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表达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决心。尾联“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进一步深化诗人的情志,即便声名尚未显扬,诗人内心追求理想的火焰永不熄灭,毅然再次挑亮灯火,继续研读文章。此句生动刻画了诗人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形象,将全诗渴望进取、不甘平凡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其在困境中仍坚守志向、积极奋进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归有光《南旺》

下一篇:明·李日华《画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