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wàng

朝代:明作者:归有光浏览量:4
jiē
nán
xíng
zhōu
xiàng
nán
jīn
kàn
wèn
shuǐ
nán
běi
liú
jīng
yuǎn
luò
shēng
chóu
dāng
nián
sòng
shàng
shū
miào
mào
chóng
qiān
qiū
zhàng
gǒu
féng
shí
yǒu
yóu
tàn
xué
gòng
xiōng
zhōng
luó
jiǔ
zhōu
zhàng
kōng
lái
lìng
rén
xiào
bái
tóu
cháng
yán
nǎi
fēi
lìng
móu
hóng
fàn
tiān
dào
yǎn
chóu
xíng
yǒu
chén
sān
shì
nǎi
xiū
gǔn
xīng
bǎi
chuān
shī
yóu
jiàn
fáng
jiān
huáng
zài
gāo
qiū

译文

可叹我乘坐的南行船只,日夜不停地向南漂流。今天看到汶水,从这里开始向南北分流。京城忽然变得遥远,夕阳西下时,引发了傍晚的忧愁。当年的宋尚书,他的庙宇尊崇,流传了千年之久。男子汉大丈夫如果遇到好时机,何必要有宏大的谋略呢?可叹我学习《禹贡》,心中装着九州大地。拄着拐杖徒劳地往来,让人笑话我头发已白。曾经怀疑伯颜的策略,难道不是不恰当的计谋吗!《洪范》是上天赐给大禹的,大道在箕子的九畴中得以衍伸。五行的排列被打乱了,三件大事也没有得到整治。鲧修筑的堤坝日益增多,众多河流失去了原本的流向。看不到徐州、房村一带,黄河的水已经淹没了高高的山丘。

逐句剖析

"嗟我南行舟":可叹我乘坐的南行船只,

"日夜向南浮":日夜不停地向南漂流。

"今日看汶水":今天看到汶水,

"自此南北流":从这里开始向南北分流。

"帝京忽已远":京城忽然变得遥远,

# 京:一作都。

"落日生暮愁":夕阳西下时,引发了傍晚的忧愁。

"当年宋尚书":当年的宋尚书,

"庙貌崇千秋":他的庙宇尊崇,流传了千年之久。

"丈夫苟逢时":男子汉大丈夫如果遇到好时机,

"何必有大猷":何必要有宏大的谋略呢?

# 有:一作无。

"叹我学《禹贡》":可叹我学习《禹贡》,

"胸中罗九州":心中装着九州大地。

"杖策空去来":拄着拐杖徒劳地往来,

"令人笑白头":让人笑话我头发已白。

"尝疑伯颜策":曾经怀疑伯颜的策略,

"毋乃非令谋":难道不是不恰当的计谋吗!

"《洪范》天锡禹":《洪范》是上天赐给大禹的,

"大道衍箕畴":大道在箕子的九畴中得以衍伸。

"五行有汩陈":五行的排列被打乱了,

"三事乃不修":三件大事也没有得到整治。

"鲧堤日以兴":鲧修筑的堤坝日益增多,

"百川失其由":众多河流失去了原本的流向。

"不见徐、":看不到徐州、

"房间":房村一带,

"黄河载高丘":黄河的水已经淹没了高高的山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旺》是明代诗人归有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创作于诗人南行途中。诗中,诗人先叙述了自己南行的行程,看到汶水南北分流,感慨帝京渐远而心生暮愁。“当年宋尚书”一句借宋尚书的庙宇千秋崇敬,引发对人生机遇与谋略的思考,发出“丈夫苟逢时,何必有大猷”的感慨。接着,诗人自叹学习《禹贡》却只能空怀壮志,徒留笑柄。“尝疑伯颜策”则表达了对历史策略的质疑。最后,通过对《洪范》、五行、鲧堤以及黄河水患等内容的提及,展现出诗人对治水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主张属文应“出于意之所诚”,重道德与人情。他所作记叙、抒情之文尤为人推重,以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称,有“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唐时升《归公墓志铭》)之评。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著有《震川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嗟我南行舟,日夜向南浮。今日看汶水,自此南北流。帝京忽已远,落日生暮愁”,这几句诗中“嗟我”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全诗笼罩上一层忧愁的色彩。“日夜向南浮”生动地描绘出船行的状态,强调行程的漫长与无奈。“今日看汶水”一句,由眼前的汶水联想到人生的分流,富有哲理。“帝京忽已远”则直接抒发了远离京城的惆怅,“落日生暮愁”以景结情,用夕阳西下的景象烘托出内心的忧愁。“当年宋尚书,庙貌崇千秋。丈夫苟逢时,何必有大猷?叹我学禹贡,胸中罗九州。杖策空去来,令人笑白头”,这几句诗中“当年宋尚书”引入历史典故,宋尚书的庙宇千秋崇敬,暗示其功绩卓著。“丈夫苟逢时,何必有大猷”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但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叹我学禹贡”则表明诗人自比古代贤人,心怀天下,然而“杖策空去来”却体现出壮志未酬的悲哀,“令人笑白头”更增添了一种自嘲与凄凉。“尝疑伯颜策,毋乃非令谋!洪范天锡禹,大道衍箕畴。五行有汩陈,三事乃不修。鲧堤日以兴,百川失其由。不见徐、房间,黄河载高丘”,这几句诗中“尝疑伯颜策”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洪范天锡禹”等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经典和治国之道的熟悉与尊崇。“五行有汩陈,三事乃不修”指出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治理的缺失。“鲧堤日以兴,百川失其由”描绘了水利设施的过度修建导致河流失去自然流向的现象,反映出诗人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不见徐、房间,黄河载高丘”则以具体的地理现象为例,进一步强调了水患的严重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袁凯《客中除夕》

下一篇:明·唐寅《夜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