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烟平楚":平野上淡淡的烟雾,
# 平楚:即平林。
"又送王孙去":又送贵族公子而去。
# 王孙:贵族公子。
"花有泪":花儿仍在哭泣,
"莺无语":黄莺寂然无语。
"芭蕉心一寸":芭蕉心缩卷不展,
"杨柳丝千缕":依依杨柳愁思千缕。
"今夜雨":今夜的雨,
"定应化作相思树":一定会化为那相思树。
# 相思树:千宝《搜神记·韩凭妻》载,战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罚韩凭筑长城,不久,夫妻相继自杀。康王怒,使二人坟墓相望。隔夜间,两坟头皆长出梓木,旬日间粗可合抱,根交错,枝接杂宋人哀怜,称其木为相思树。
"忆昔欢游处":双目所过间,
"触目成前古":都成前尘故事。
# 前古:古代;往古。 汉·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大王诚赦越王,则功冠於五霸,名越於前古。”
"良会处":再相会,
# 良会:美好的聚会。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知何许":不知何时。
"百杯桑落酒":饮下百杯桑落酒,
# 桑落酒:《水经·河水注》:“河东郡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搜工酿,采拒河流,酿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三叠阳关句":高唱三叠阳关句。
# 三叠阳关:即《阳关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辞,送别时唱。
"情未了":情还未了,
"月明潮上迷津渚":渡口边的月已迷蒙了江水。
# 月明潮上迷津渚:语本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津诸,即津渡,渡口。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题材的词,通过描绘淡烟平楚的送别之景、想象雨化相思树之景、回忆往昔欢游之景,借花泪、莺语、芭蕉、杨柳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别的哀伤不舍、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以及别后情思难断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渲染:“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运用了渲染“花有泪”将花拟人化,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花儿也在流泪。这种超现实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愁绪。“莺无语”同样运用拟人手法,本应啼鸣的黄莺此时却沉默不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静、哀伤的氛围,使离别的伤感更加浓郁。芭蕉的“心”一寸,杨柳的“丝”千缕,细致地描绘出芭蕉和杨柳的形态特征。“一寸”和“千缕”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芭蕉心通常象征着愁思,杨柳丝则因其细长不断,常被用来寓意离别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加深了离别的哀伤。“今夜雨”描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环境氛围,雨本身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绪,在离别的时刻,这雨更增添了几分哀伤。此句通过描写雨景,渲染出一种悲戚的氛围,使离别的愁绪更加浓厚。衬托:乐景衬哀情“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原本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美好的景象,但在离别的情境下,花儿流泪、黄莺无声,通过这种美好景象的反差,更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不舍。用芭蕉和杨柳的具体形象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愁绪。芭蕉心的微小和杨柳丝的繁多,暗示着主人公内心虽愁绪万千却难以言说,只能借景抒情,以景物的形态来衬托自己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借助“相思树”这一凄婉的爱情传说来衬托主人公的情感。“相思树”的传说本身就充满了浪漫而哀伤的色彩,主人公想象今夜的雨会化作相思树,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离人的思念之情,以传说中的爱情悲剧衬托现实中离别的痛苦。
3. 分段赏析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两句是开篇点题之笔。“淡烟平楚”描绘出一幅烟雾朦胧、原野平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缥缈、凄迷的氛围。“又送王孙去”点明送别主题,“又”字暗示送别并非首次,增添了几分惆怅与无奈,奠定了全词哀伤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抒情做好铺垫。“花有泪,莺无语”两句是借景抒情之语。“花有泪”将花拟人化,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仿佛花儿也在为离别而落泪,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哀伤。“莺无语”则通过莺鸟的沉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的氛围,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寂静和词人内心的悲戚,情景交融,含蓄地传达出词人的不舍之情。“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两句是运用意象表达愁绪。“芭蕉心一寸”,芭蕉的“心”通常象征着愁绪,一寸之心却蕴含着无尽的哀愁,暗示词人内心的忧愁之深。“杨柳丝千缕”,杨柳在传统文化中是离别的象征,“千缕”则强调了离别之情的纷繁复杂,丝丝缠绕,难以割舍。这两个意象的运用,将词人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两句是奇特想象之笔。“今夜雨”点明时间和环境,雨常常与哀愁相关联,为离别增添了几分凄凉。“定应化作相思树”则发挥奇特的想象,将今夜的雨想象成相思之树,寓意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如同这雨后生长的树木,不断蔓延生长,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情感真挚动人。“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两句是回忆往昔之叹。“忆昔欢游处”引发词人对过去与友人欢聚时光的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历历在目。“触目成前古”则感慨时光飞逝,曾经欢游的地方如今已物是人非,仿佛成为了古老的往事,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无奈和感慨。“良会处,知何许”两句是疑问惆怅之语。“良会处”指美好的相聚时刻,“知何许”则以疑问的形式表达出词人对再次相聚的迷茫和不确定,体现出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之情。“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两句是饯别场景之写。“百杯桑落酒”描绘出饯别时的豪饮场景,“百杯”强调饮酒之多,表现出词人借酒浇愁的心情。“三叠阳关句”借用王维《阳关曲》的典故,描绘出为友人唱起送别之歌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伤氛围,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两句是以景结情之笔。“情未了”直接点明词人对友人的情感尚未消散,离别之愁依然萦绕心头。“月明潮上迷津渚”描绘出一幅明月高悬、潮水上涨、渡口迷茫的画面,以景衬情,将词人的无尽情思融入到这凄清的景象之中,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全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卷三:凄婉纤丽。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上一篇: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下一篇:明·袁凯《客中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