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
# 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
"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
"夫强秦之暴亟矣":那强劲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
# 亟:急迫。
"今悉兵以临赵":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必亡":赵国肯定会灭亡。
"赵":赵国,
"魏之障也":魏国的屏障,
"赵亡":赵国亡了,
"则魏且为之后":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
"赵、":赵国,
"魏":魏国,
"又楚、":又是楚、
"燕、":燕、
"齐诸国之障也":齐各国的屏障,
"赵、":赵、
"魏亡":魏亡了,
"则楚、":那么楚、
"燕、":燕、
"齐诸国为之后":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
"天下之势":天下的形势,
"未有岌岌于此者也":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
# 岌岌:极端危险。
"故救赵者":因此,救赵国,
"亦以救魏":也就是用以救魏国;
"救一国者":救这一个国家,
"亦以救六国也":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
# 六国:指齐、赵、燕、魏、韩、楚。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
# 纾:解除。
"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
"夫奚不可者":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 奚:什么。,夫:这。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
"曰":回答是:
"又不然也":这话又不对了。
"余所诛者":我所责备的,
# 诛:指责。
"信陵君之心也":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魏固有王也":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
"赵不请救于王":赵国不请求于魏王,
"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
# 谆谆焉:恳切、不厌倦的样子。
"是赵知有信陵":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
"不知有王也":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
# 平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
"欲急救赵":想急于救赵,
"是信陵知有婚姻":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
"不知有王也":不知道还有个君王。
"其窃符也":他盗窃兵符,
"非为魏也":不是为了魏国,
"非为六国也":不是为了六国,
"为赵焉耳":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
"非为赵也":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
"为一平原君耳":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使祸不在赵":假使祸患不在赵国,
"而在他国":而在其他国家,
"则虽撤魏之障":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
"撤六国之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
"信陵亦必不救":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救他的。
"使赵无平原":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
"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
"虽赵亡":纵然赵国亡了,
"信陵亦必不救":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救他的。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
# 社稷:指国家。
"不能当一平原公子":不能比得上一个平原公子;
"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
"幸而战胜":幸而战胜了,
"可也":还算是可以的;
"不幸战不胜":如果不幸而战不胜,
"为虏于秦":做了秦国的俘虏,
"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
# 殉:陪葬。
"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 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
"夫窃符之计":盗窃兵符的计谋,
"盖出于侯生":那是出自侯生,
# 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
"而如姬成之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
"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如姬在魏王卧室里替魏公子盗窃兵符,
"是二人亦知有信陵":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
"不知有王也":而不知道有魏王啊。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打算,
"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上谏魏王,
# 曷若:何如,倘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不听":如果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
"王必悟矣":魏王也必然醒悟了。
"侯生为信陵计":侯生为信陵君打算,
"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
"不听":如果不听,
"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
"王亦必悟矣":魏王也必然醒悟了。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
#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
# 曷若:即何如。
"不听":如果不听从,
"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
"王亦必悟矣":魏王也必然醒悟了。
"如此":这样做,
"则信陵君不负魏":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
"亦不负赵":也不辜负赵国,
"二人不负王":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
"亦不负信陵君":也不辜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
"不知有王":不知道有魏王;
"内则幸姬":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
# 幸姬:宠妾。
"外则邻国":外边则有邻国,
"贱则夷门野人":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乡野之人,
"又皆知有公子":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
"不知有王":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呜呼":啊!
"自世之衰":自从世运衰败以来,
"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
# 守节:旧指坚守节操,不违反封建道德规范。
"有重相而无威君":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
"有私仇而无义愤":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
"如秦人知有穰侯":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
# 穰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将军、相国,握有秦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
"不知有秦王":而不知道有秦王;
"虞卿知有布衣之交":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
"不知有赵王":而不知道有赵王。
"盖君若赘旒久矣":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
# 赘旒:多余的东西。旒,同“瘤”。
"由此言之":由此说来,
"信陵之罪":信陵君的罪过,
"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
"其为魏也":若是为了魏国,
"为六国也":为了六国,
"纵窃符犹可":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
"其为赵也":若是为了赵国,
"为一亲戚也":为了一个亲戚,
"纵求符于王":纵然请求魏王,
"而公然得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
"亦罪也":也是有罪过的。
"虽然":虽是如此,
"魏王亦不得为无罪":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
"兵符藏于卧内":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
"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
"信陵不忌魏王":信陵君不害怕魏王,
"而径请之如姬":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
# 径:直接。
"其素窥魏王之疏也":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
# 疏:粗疏。,素:平时。
"如姬不忌魏王":如姬不害怕魏王,
"而敢于窃符":而敢于盗窃兵符,
"其素恃魏王之宠也":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
"木朽而蛀生之矣":木头枯朽了,然后蛀虫就生出来了。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权,
"而内外莫敢不肃":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
# 肃:恭恭敬敬。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
"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
"履霜之渐":《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的逐渐形成的道理,
# 履霜之渐: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
"岂一朝一夕也哉":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
"由此言之":由此说来,
"不特众人不知有王":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
"王亦自为赘旒也":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
"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
"《春秋》书葬原仲、":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
# 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
"翚帅师":“翚帅师”的笔法来看,
# 翚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嗟夫":哦!
"圣人之为虑深矣":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明代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谥襄文,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唐顺之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与王慎中并称“王唐”。他论文初主张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其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他的文笔别具一格,立意新颖。著有《唐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编有《武编》《荆川稗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信陵君救赵论》这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的政论散文,核心主题为借古讽今,描写了通过批判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影射明代中叶宦官专权、权臣擅政的政治乱象,表达了强调维护君臣纲常与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从客观效果出发,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给予了肯定。文章开头两句话单独成段,直接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其中“未足以”三字的运用尤为恰当,体现出作者的态度,既非全盘肯定,也非全面否定,而是主张进行客观分析。相较于“论者”的观点,这种表述避免了片面与绝对。随后,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强秦带来的灾祸危机及当时的局势,最终归纳得出:信陵君“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兵以分六国之灾”。结尾以反问句“夫奚不可者”总结,既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又与前文未足以”形成呼应。所谓“未足以”,即信陵君并非全无过失,因此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强调其窃符行为的思想根源存在偏差。“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一句,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其行为的批判态度。"窃符"与"求符"的本质差异,正在于思想层面忽视了魏王的权威地位。这一论述重点并非一次性铺陈完毕,而是先简要点明核心,随后转换论述角度,直接指出信陵君急于援救赵国的根本动机,在于与赵国平原君的亲属关系,“使祸不在赵……信陵亦必不救”。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平原君曾责备信陵君:“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这让信陵君颇为忧虑。由此可见,作者的假设推论是有依据的。为维护私人交情而违背君主意志,擅自动用国家军事力量,这难道不是“知有信陵,不知有王”?第三部分,作者基于主观视角阐述应对之策:面对赵国求救之事,参与其事的三人都应尽力劝说魏王,认为“王必悟矣”。前文已指出不可行的做法,此处说明正确方向,正反对照间使核心观点更显清晰。继而以“何为计不出此”设问,再次强调“知有公子,不知有王”的问题本质。随后列举穰侯、虞卿的事例,进一步揭示其中利害——若任由此风蔓延,君主终将沦为徒有其表的“赘旒”,失去实际权柄。这一比喻具有鲜明警示作用,能让意识到君权旁落的统治者警醒,文章也由此达到论述的高潮。文末针对魏王、信陵君、如姬等人给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援引《春秋》作为参照依据,指出对那些对君主失敬的臣子、丧失权柄的君主而言,应当以此为鉴戒,借历史为镜鉴,便能明了国家兴衰的规律。
3. 作品点评
全篇心系社稷,立论堂堂正正。妙用抑扬之法,剖析步步为营,论证环环相扣,宛若当庭雄辩。文气沛然奔涌,架构严谨无隙。内涵丰赡,语言质实。
# 诛信陵之心,暴信陵之罪,一层深一层,一节深一节,愈驳愈醒,愈转愈刻。词严义正,直使千载扬诩之案,一笔抹杀。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 此篇以窃符罪信陵,此俗解也。先生劈首驳去,直揭其无王之心畅发,而并罪及赵王、平原、侯生、如姬、魏王,无义不到,无笔不深。以此为时文,全陈当避席矣,吾于此文真无遗憾。唐荆川生有异秉,稍长,贯通经籍于学,无所不窥。所著左右文武儒稗六编,学者莫测其究。其为文汪洋纡折,有大家风。此篇谨严处虽稍不逮古,而驳辩酲快,已闯眉山堂奥矣。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五
上一篇:明·吴斌《北游》
下一篇:明·刘基《千秋岁·淡烟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