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明作者:归有光浏览量:3
cháng
zhōu
èr
xiàn
zài
jùn
zhì
suǒ
fēn
jìng
ér
zhì
ér
jùn
西
zhū
shān
jiē
zài
xiàn
zuì
gāo
zhě
qióng
lóng
窿
yáng
shān
dèng
wèi
西
tóng
jǐng
ér
líng
yán
zhī
gōng
zài
yān
shàng
yǒu
西
zhī
ruò
qiū
jiàn
chí
tiān
píng
shàng
fāng
zhī
xíng
jiē
shèng
ér
tài
wāng
yáng
sān
wàn
liù
qiān
qǐng
shí
èr
fēng
chén
jìn
jiān
hǎi
nèi
zhī
guān
tóng
nián
yǒu
wèi
jūn
yòng
huì
wéi
xiàn
wèi
sān
nián
gāo
zhào
wéi
shì
zhōng
jūn
zhī
wéi
xiàn
yǒu
huì
ài
bǎi
xìng
pān
liú
zhī
néng
ér
jūn
rěn
mín
yóu
shì
hào
shì
zhě
huì
shān
wéi
zèng
lìng
zhī
mín
chéng
zhòng
lìng
chéng
xián
zhī
shān
chuān
cǎo
ér
yǒu
róng
lìng
chéng
xián
zhī
shān
chuān
cǎo
yāng
ér
yǒu
jūn
zhī
shān
chuān
gài
zēng
zhòng
shí
mín
jiāng
shèng
yán
luán
zhī
jiān
shī
zhù
lǎo
zhī
gōng
ér
jūn
quán
quán
shān
zāi
zhān
chēng
hán
wèi
gōng
huáng
zhōu
shí
nián
ér
zhī
wàng
zhì
wéi
huáng
zhōu
shī
zhān
wèi
huáng
rén
zhī
shí
rán
hòu
zhī
xián
zhě
suǒ
zhì
shǐ
使
rén
zhī
rěn
wàng
ér
néng
wàng
rén
jūn
jīn
xiàn
sān
nián
tóng
zài
nèi
tíng
chū
shì
zhǎn
wán
tài
yīn
mìng
zhī
jūn
zhī
yǒu
qíng
zhī
ér
shǐ
使
mín
néng
wàng
zhī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我同年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祭祀他,或道观里,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逐句剖析

"吴、":吴县、

# 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二县":长洲两县的县治,

#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在郡治所":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

# 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郡治:吴县和长洲县当时同以郡治苏州为治所,故云。

"分境而治":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 治:治理,管理。,分境:划分地界。

"而郡西诸山":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

"皆在吴县":都在吴县境内。

"其最高者":其中最高的山峰,

"穹窿、":有穹窿、

# 穹窿:山名,位于吴县西南,据《姑苏志》载,山顶广平,广可百亩,山半有法雨泉。

"阳山、":阳山、

# 阳山:位于吴县西北,一名万安山,据传,越王曾栖吴王夫差于此。

"邓尉、":邓尉、

#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西脊、":西脊、

# 西脊:山名,在邓尉山西。

"铜井":铜井等山。

# 铜井:山名,位于吴县西南,又名铜坑山,有铜坎十余穴,故名。

"而灵岩":灵岩山上,

# 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吴之故宫在焉":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

# 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

"尚有西子之遗迹":还有西施的遗迹。

#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尚:还。

"若虎丘、":像虎丘、

# 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阊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若:像。

"剑池及天平、":剑池以及天平、

# 天平:山名,位于灵岩山北,以枫、泉、石并称三绝。,剑池:在虎丘山下,据载,夫差父甚爱剑,下葬时以三千把殉葬,相传秦始皇等人来此处凿石求剑,无所得而形成深池,故名。一说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尚方、":尚方、

# 尚方:即上方山,位于苏州市西南,濒临石湖,一名楞伽山。

"支硎":支硎等处,

# 支硎:山名,位于吴县西南,据传晋僧支遁隐居于此,平石为硎,支遁便以支硎为号,山亦因此得名。又名报恩山。

"皆胜地也":都是名胜所在地。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

# 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跨江苏、浙江两省,湖面两千四百多平方公里,通称三万六千顷。

"七十二峰沉浸其间":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

# 沉:浸入水中。,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

"则海内之奇观矣":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 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我同年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

# 为吴县:官吴县县令。,同年友:又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为同年。

"未及三年":未满三年,

"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 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

"君之为县":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

"有惠爱":有恩于民,

# 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

"百姓扳留之":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

# 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

"不能得":却未能成功,

"而君亦不忍于其民":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

# 不忍:犹言不忍心离开。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 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由是:因此。

"夫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

# 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

"诚重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 重:重要。,诚:的确,确实。

"令诚贤也":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

# 诚:假若,如果。

"其地之山川草木":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

"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

# 荣:荣耀。兴旺。,被其泽:蒙受到他的恩泽。被:通“披”,受。泽:恩惠。

"令诚不贤也":如果县令不贤良,

"其地之山川草木":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

"亦被其殃而有辱也":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 辱:耻辱。,被其殃:遭受他带来的灾祸。

"君于吴之山川":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

"盖增重矣":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

# 增重:此言有所发展、加强。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

# 择胜:选择胜地。

"尸祝于浮屠、":在佛寺祭祀他,

# 浮屠:佛教徒称释加牟尼。代指称佛庙。,尸祝:祭祀。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

"老子之宫也":或道观里,

# 老子之宫:代指称道观。老子:春秋时人,道教尊为祖。

"固宜":这完全是应该的。

# 固宜:原本就是应该的。

"而君则亦既去矣":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

# 既去:已经离开。

"何复惓惓于此山哉":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 惓惓: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

# 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黄州:府名,在今湖北黄冈一带。,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杭州

"至以为《思黄州》诗":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州人。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

#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然后”三句:谓因此知道贤良的人对自己到过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他也不会忘记那里的人民。

"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

"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

"一日":一天,

"与余同在内庭":他与我同在内庭,

# 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

"出示此图":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

"展玩太息":一边欣赏,一边叹息,

# 太息:出声长叹。,展玩:欣赏玩味。

"因命余记之":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噫":唉!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吴山图记》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详略得当的笔触先描绘吴地、吴山、吴水,继而由吴地县令延及吴地百姓;从吴地百姓拥戴县令自然过渡到《吴山图》;又由《吴山图》及县令展开议论,点明“令之于民诚重”的观点;议论中还提及与吴地山水关联密切的名人;最终归结到作《吴山图记》的缘由,抒发作者情致,凸显文章主旨。全文语言自然贴切、细腻流畅,虽未直接记述魏用晦在吴县的具体德政,却通过逐层深入刻画吴县百姓与魏县令之间相互思念的深厚情谊,实现了颂扬“君之为县有惠爱”的写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主张属文应“出于意之所诚”,重道德与人情。他所作记叙、抒情之文尤为人推重,以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称,有“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唐时升《归公墓志铭》)之评。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著有《震川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山图记》为归有光应同年友人魏用晦之托而作的应酬文字,成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魏用晦曾任职吴县县令,离任之际,吴地百姓绘《吴山图》相赠。三年后的某日,魏用晦向作者展示此图并邀其作记,作者遂撰写此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游抒情散文。文章描绘吴地山水,由吴令与百姓情谊引出《吴山图》,通过议论“令之于民诚重”并关联吴地名人事,表达对“君之为县有惠爱”的颂扬,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2. 写作手法

铺垫:开篇详述吴县“穹窿、阳山”等山川、“灵岩故宫”等遗迹及“三万六千顷太湖”等景致,以“海内之奇观”强调山水之美,为后文“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的议论埋下伏笔,通过景物渲染预设贤者与山川关联的叙事逻辑。照应:首段写景与第二段“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形成呼应,前者勾勒自然奇观,后者以“增重”点明贤者对山川的人文升华,使“山川荣辱系于县令”的观点与开篇景致形成逻辑闭环,强化魏君治县功绩的形象表达。承上启下:第二段结尾“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既收束上文对魏君“增重山川”的议论,又以疑问引出末段“贤者不忘民”的典故,通过设问衔接叙事与议论,推动情感从“民念官”转向“官念民”的双向呼应。

3. 分段赏析

文章首先细致地介绍了吴县众多的崇山峻岭、吴王故宫旧址、西施遗留的古迹、著名的风景名胜,以及那片容纳七十二座山峰的广阔太湖,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堪称“海内之奇观”的吴县秀丽风光。作者在此处并非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有着深层的用意,即为下文颂扬“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预先做好铺垫,让读者先感受到吴地山水之美,从而为后文凸显县令的德政埋下伏笔。接下来,文章记叙了魏用晦担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由于考绩成绩优秀,被朝廷召入京城担任给事中一职。吴县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想要挽留他却未能成功,于是赠送《吴山图》作为纪念。作者特意在此处强调是临别赠图而非赠送其他贵重物品,这一细节安排极具深意,既鲜明地表明了吴县百姓对他仁政德惠的衷心感谢,也从侧面暗示了魏用晦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第二段中,归有光以极为感慨的语气,深入论述了县令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县令如果贤明有德,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泽而显得荣耀;县令如果无德无能,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受他的灾祸而显得耻辱。这些议论层层递进,目的是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而言,实在是为其增添了光彩。这一句与文章开头描写吴县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文字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让议论和写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魏用晦治理吴县的卓越功绩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以“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结束此段,这一设问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魏用晦对吴地百姓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末一段,归有光巧妙地以苏轼称赞韩琦不忘情于黄州,并替黄州百姓将韩琦的《思黄州》诗刻在石碑上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引出“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深刻道理。接着,文章以魏用晦已经离开吴县三年,却仍然时常拿出《吴山图》深情地叹息为例,进一步说明魏用晦为官贤明、始终不忘百姓的优秀品德。文章最后紧扣主题,发出深沉的感叹:“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这一感叹将对魏用晦的颂扬之情推向了最高潮。整篇文章写得婉转深情,蕴含着悠长的韵味,笔墨的重点不仅仅停留在山水景色之上,更超越了山水的表象,充满了动人的情韵和深刻的内涵。

4. 作品点评

从这篇简短散文可见归有光驾驭此类文体的功力。他以县令与吴民的相互思念为文章内核,以《吴山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无论是描绘吴县的秀丽山川、抒发感慨的议论,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事迹,均围绕烘托魏用晦的贤德与政绩展开。文章以舒缓笔调叙写日常琐事,却始终紧扣深情抒发这一中心,故而未让人觉得其颂扬好友显得牵强、琐碎。从中还可看出归有光善于将生活小事融入“载道”的“古文”之中,以及擅长以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抒发情致的为文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深情厚道。

明张汝瑚《明八大家文》

# 因令赠图,因图作记,因赠图而知令之不能忘情于民,因记图而知民之不能忘情于令。婉转情深,笔墨在山水之外。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不作赞颂语,因令之与民两不能忘,其贤可知。写来自淡宕有致。

近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 一山图耳,有甚情趣?乃从为令上生发,说得极有情。至笔墨之妙,尤深于开拓、断续、离合之法。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薛蕙《台上》

下一篇:明·高启《游灵岩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