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shàng

朝代:明作者:薛蕙浏览量:3
tái
jiǒng
tōng
fēng
xiè
chuāng
jìn
shuǐ
chéng
juàn
lián
cán
shǔ
xié
shǒu
wǎn
liáng
shēng
shù
cáng
yún
àn
yín
yuè
míng
zuì
lái
chóu
fǎng
仿
zhǐ
zuò
huà
zhōng
xíng

译文

高台高耸通风良好,榭阁凉爽,窗户敞亮,靠近那水城。卷起帘子,残留的暑气消散而去,与友人携手,夜晚的凉意随之而生。绿树在云影中显得昏暗,银河在明月的光辉下清晰可见。喝醉后似乎有愁绪萦绕,却只觉得自己像是在画中漫步。

逐句剖析

"台迥通风榭":高台高耸通风良好,榭阁凉爽,

"窗虚近水城":窗户敞亮,靠近那水城。

"卷帘残暑去":卷起帘子,残留的暑气消散而去,

"携手晚凉生":与友人携手,夜晚的凉意随之而生。

"碧树藏云暗":绿树在云影中显得昏暗,

"银河度月明":银河在明月的光辉下清晰可见。

"醉来愁仿佛":喝醉后似乎有愁绪萦绕,

"只作画中行":却只觉得自己像是在画中漫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上》是明代薛蕙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夏日傍晚在高台上的所见所感,展现出一种闲适惬意又略带朦胧的氛围。诗中先写高台通风,营造出开阔清凉的环境。“卷帘残暑去,携手晚凉生”生动表现出卷帘后暑气消散,与人携手感受晚凉的惬意场景。接着描绘出夜幕下,树木藏于云影中,银河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的美妙夜景。尾联则写诗人醉酒后,似有愁绪又仿佛置身画中,增添了几分朦胧之感。首联点明地点环境,颔联写人物活动及感受,颈联绘景,尾联抒情。薛蕙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夏日傍晚高台之景与诗人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台迥通风榭,窗虚近水城”,首联点明地点与环境。“台迥”表明高台地势高且开阔,能够很好地通风,“风榭”进一步强调了此处通风良好,给人带来凉爽之感。“窗虚近水城”则写出窗户敞亮,且高台临近水城,既描绘出高台周边的地理位置特点,又营造出一种开阔、清凉的氛围,为后文诗人在台上的活动和感受做了铺垫。颔联“卷帘残暑去,携手晚凉生”,此联承接首联的环境描写,转入人物活动。“卷帘”这一动作,仿佛将残留的暑气一同卷走,随着夜幕降临,“晚凉生”给人带来丝丝凉意。“携手”一词,暗示诗人并非独自一人,与友人相伴,共同感受这份清凉,传达出一种惬意、闲适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在这夏日傍晚的美好时光中的悠然自得。颈联“碧树藏云暗,银河度月明”,颈联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碧树藏云暗”,树木在夜色中隐隐约约,被云朵笼罩,显得有些昏暗,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银河度月明”则展现出明亮的月光洒在银河之上,使银河显得更加清晰、璀璨,与前一句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一暗一明,勾勒出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夏夜星空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尾联“醉来愁仿佛,只作画中行”,尾联写诗人醉酒后的状态与感受。“醉来愁仿佛”,诗人醉酒后,似乎有一丝愁绪萦绕心头,但又并不真切,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状态。“只作画中行”则进一步表明,诗人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美妙的画中,将现实与虚幻交融,既表达出对眼前美景的陶醉,又暗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登山诗》

下一篇:明·归有光《吴山图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