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uì
yuè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bái
qián
shí
yuán
yǒu
yuè
wéi
yǒu
bái
shī
néng
shuō
bái
jīn
xiān
yuè
zài
qīng
tiān
yuán
quē
jīn
rén
yóu
bái
shī
míng
yuè
hái
bái
shí
xué
bái
duì
míng
yuè
yuè
bái
ān
néng
zhī
bái
néng
shī
néng
jiǔ
jīn
bǎi
bēi
qiān
shǒu
kuì
suī
bái
cái
liào
yīng
yuè
xián
chǒu
dēng
tiān
chuán
shàng
cháng
ān
mián
chéng
wài
máo
wàn
shù
táo
huā
yuè
mǎn
tiān

译文

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那样。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酒家睡眠。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洒满天。

逐句剖析

"李白前时原有月":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

"惟有李白诗能说":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

# 说:指描写月亮。,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李白如今已仙去":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

# 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月在青天几圆缺":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

"明月还如李白时":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那样。

"我学李白对明月":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

"月与李白安能知":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

"我今百杯复千首":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

"料应月不嫌我丑":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

# 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

#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二句:借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据载宁王朱宸濠闻唐寅才名,以厚金聘之,唐寅不就。

"我也不上长安眠":我也不曾到过长安酒家睡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

# 茅屋:唐寅在苏州城外桃花坞筑有一室,以茅草覆顶,周边植桃花。,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寅故乡在此。

"万树桃花月满天":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洒满天。

# 桃花:一作梅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把酒对月歌》是明代诗人唐寅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李白与明月的意象贯穿始终,前六句借追怀李白与明月的永恒关联,表达对诗仙才情的倾慕;后十句转而抒写自身效仿李白纵酒吟诗、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以“不登天子船”“不上长安眠”等句展现其淡泊功名、超脱世俗的志趣。诗中语言明快直率,既有“百杯千首”的豪放自诩,又有“万树梅花月满天”的恬淡意境,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与隐逸精神,典型地体现了唐寅狂放洒脱的创作风格。此诗通过古今对话与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追慕先贤的同时,亦塑造了诗人自身孤高傲世、寄情山水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把酒对月歌》是明代唐寅写的一首诗。唐伯虎科场失意,落拓半生,于明武宗正德一年(1507)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日与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饮其中,蔑视世俗,狂放不羁。作《桃花庵歌》及此歌言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言志诗。诗歌以李白与明月为精神纽带,通过今昔对比与自我剖白,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倾慕追随之情,以及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

2. 分段赏析

《把酒对月歌》通过歌咏李白并引以自况。“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咏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如此开篇既呼应了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浩渺意境,又以“惟有”二字彰显李诗在咏月题材中的至高地位。有此破空而来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创造出“三人对影”般的新境界,这是李白本人未能涉笔的独特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沿袭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哲思,但配合前句将诗仙与明月并置,则翻出新意。明月虽有阴晴圆缺却亘古长悬,诗仙虽辉耀千古却难逃生死轮回。这种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恰似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叩问,但唐寅更添一层对艺术生命力的思考。“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看似平铺直叙的两句,实则暗藏机锋——诗仙虽逝,其诗作却如明月般永照人间,这正是对文学不朽价值的最佳注脚。这调门是李白的,但将诗人作品与自然物象并论的手法,却是唐寅的独创。这首诗最精妙处,在于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的存在。若失去这个鲜活的抒情主体,诗作便沦为单纯的追慕,而非精神的共鸣。“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此问看似无理,实则暗藏诗心:明月若能感知李白的诗魂,自然也能理解后来者的赤诚。于是作者大胆与李白对举:“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既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典故,又以数字的层递凸显豪情,这种敢于自比谪仙的胆魄,恰是承袭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风度。但唐寅的豪迈中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醒:“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以退为进展现自知之明,后句借物言志彰显文人风骨,与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关照异曲同工,较之谢灵运“才高八斗”的狂傲,更多了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通达。全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结尾的转折:“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这两句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典故,表面看似在追慕李白醉眠酒肆的洒脱,实则暗含对仕途的彻底疏离。唐寅虽未经历李白供奉翰林的荣宠,却深得其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髓,将李白的狂放转化为隐逸的自觉。“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的结句,以桃花庵为实景,熔铸出超越现实的理想图景:简陋茅舍因万树桃花而绚烂,清贫生活因漫天月光而丰盈,这既是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的生活写照,更是将李白的明月情结,转化成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3. 作品点评

《把酒对月歌》是明代唐寅以俚俗语言抒写文人风骨的代表作。全诗始终着眼于李白与月的关系,处处将自己和李白联系比较,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显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颇见李白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刻画了明月、李白和诗人自身的形象,诗人以洗练自然、不藻不饰的语言,明白如话的抒写,可谓心到口到,其中重言复唱,又令全诗富有流畅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因此,这首诗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是其突出的特点。

不详首都师范大学原教授张秉戍《元明清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世贞《登太白楼》

下一篇:明·唐寅《李白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