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tài
bái
lóu

朝代:明作者:王世贞浏览量:3
wén
gòng
fèng
cháng
xiào
dēng
lóu
chuí
gāo
míng
bǎi
dài
liú
bái
yún
hǎi
shǔ
míng
yuè
tiān
mén
qiū
chóng
lái
zhě
chán
yuán
shuǐ
liú

译文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想要寻觅一个如太白般的人登临此楼,再觅不见,只有楼外济水缓缓而流。

逐句剖析

"昔闻李供奉":我听说从前李白,

# 李供奉:即李白。《新唐书·李白传》:“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长啸独登楼":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 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此地一垂顾":他一来到这里,

# 此地一垂顾:“此地”二句:此楼自经李白一登之后,遂扬名千古。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高名百代留":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白云海色曙":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

# 白云海色曙:“白云”二句:以天高海阔、白云明月,喻李白心胸博大、高朗。曙,黎明色。

"明月天门秋":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 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欲觅重来者":想要寻觅一个如太白般的人登临此楼,

"潺湲济水流":再觅不见,只有楼外济水缓缓而流。

# 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太白楼》是明代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登临怀古诗,主题是缅怀李白,表达对李白诗文才华和飘逸风神的崇敬。首联遥想李白当年独自登楼吟诗的豪放之举;颔联感慨李白曾到此一顾,便使此地声名远扬;颈联描绘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色,白云、海色、明月、天门,意境雄浑;尾联则抒发感慨,渴望寻觅如李白般的才人,却只见济水潺潺东流。运用虚实结合,首联、颔联为虚写,想象李白登楼情景,颈联为实写眼前之景,尾联又由景生情;还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济水长流表达对李白的追慕和对后世难觅英才的怅惘。此诗格律严谨,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深沉,将对李白的崇敬与自身的感慨巧妙融合,体现了王世贞在律诗创作上的深厚功底,能引发读者对古代文人风采和文学传承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王世贞所作。大约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王世贞在北京任刑部员外郎,借出差机会回太仓探亲,这年秋天,他从运河乘船北上,途经济宁州(今山东济宁),登上太白楼,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描绘了诗人登太白楼时对李白当年登楼情景的遐想,以及登楼所见的白云海色、明月天门等壮阔景色,营造出雄浑悠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后世难觅如李白般高才之人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诗人在此未用“李太白”,而是以“李供奉”称呼,这一刚卸任的官衔,巧妙暗示了李白登楼的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翰林供奉任上被“赐金放还”之后,可他毫不在意,依旧纵情诗酒、寄情山水。“长啸独登楼”中,“长啸”源自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风度,是撮口发出的悠长清越之音。这一细节生动凸显李白的潇洒。“独”字更是强化其超逸气质,尽显“眼高四海”的傲然气概。“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诚如山因仙而名、水因龙而灵,这座济宁南城的小楼,原本默默无闻,却因李白的“垂顾”而声名远播,百世流芳。此联饱含王世贞对李白的深切景慕与缅怀。在这份倾慕中,也潜藏着他渴望追随李白的心意。王世贞或许在思量:当年李白至此,留下千古美名,如今自己也踏上这方土地,追随先贤脚步。表面是对前贤的颂扬,实则暗寓个人抱负。“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此为王世贞登楼远眺之景。但这景致并非仅济宁城楼的眼前实景,更多是他心中幻化出的海阔天空之境。登上太白楼,王世贞思绪跨越千载,渴望与才华卓绝的李白在精神上共鸣。于是,他效仿李白,以浪漫主义笔触,抒发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凭吊之时,王世贞仿若置身李白诗中的幻景:仰望海天,明月高悬,曙光朦胧,仿佛能听到李白的召唤,欲乘风直上,踏入天界之门,与李白云汉相约。“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当王世贞从幻景回归现实,心中满是失落。他感慨,李白这般天才世间罕有。这酒楼自李白之后,是否还会有如此才情之人登临,再现昔日光彩?他望着滔滔济水,心潮起伏:江水滚滚,后浪逐前浪。正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与文学的发展亦是如此。从他的神情中,能体会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喟叹。

3. 作品点评

《登太白楼》在写作上独具特色,王世贞巧妙地将李白当年登楼的情景与自己今日登楼的感受交融在一起。表面上,诗中对李白的描绘浓墨重彩,实则在字里行间暗自映射自身。这种写法尽显才情与个性,彰显出王世贞敢于与李白相较量的雄心和非凡气魄。李贽曾评价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这种独特个性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诗风格颇似李白,意境开阔,如大海般浩瀚、天空般无垠,格调古朴高迈,在神韵上与李白诗歌极为契合,仿佛能让人从中领略到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郭登《双陆》

下一篇:明·唐寅《把酒对月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