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áng
tíng

朝代:明作者:归有光浏览量:3
wén
yīng
yún
ān
huán
shuǐ
měi
cāng
láng
tíng
zhī
qiú
zuò
cāng
láng
tíng
yuē
:“
:“
měi
zhī
tíng
zhī
shèng
qǐng
suǒ
wéi
tíng
zhě
。”
。”
yuē
yuè
yǒu
guó
shí
guǎng
广
líng
wáng
zhèn
zhōng
zhì
nán
yuán
chéng
zhī
西
nán
wài
sūn
chéng
yòu
zhì
yuán
piān
dài
huái
hǎi
yuán
fèi
měi
shǐ
jiàn
cāng
láng
tíng
zuì
hòu
chán
zhě
zhī
cāng
láng
tíng
wéi
yún
ān
yǒu
ān
lái
èr
bǎi
nián
wén
yīng
xún
shì
měi
zhī
gòu
huāng
cán
miè
zhī
yún
ān
wéi
cāng
láng
tíng
jīn
zhī
biàn
cháo
shì
gǎi
cháng
dēng
zhī
tái
wàng
zhī
miǎo
máng
qún
shān
zhī
cāng
cuì
tài
zhòng
zhī
suǒ
jiàn
chāi
zhī
suǒ
zhēng
zhǒng
zhī
suǒ
jīng
yíng
jīn
jiē
yǒu
ān
tíng
wéi
zhě
zāi
suī
rán
qián
liú
yīn
luàn
rǎng
qiè
bǎo
yǒu
yuè
guó
bīng
qiáng
chuí
shì
zhū
yīn
chéng
shí
shē
jiàn
gōng
guǎn
yuàn
yòu
shí
zhī
shèng
ér
měi
zhī
tíng
nǎi
wéi
shì
suǒ
qīn
zhòng
jiàn
shì
zhī
chuí
míng
qiān
zǎi
rán
ér
jìn
zhě
yǒu
zài
wén
yīng
shū
shī
yóu
zhī
wéi
cāng
láng
sēng
yún

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最后由僧人居住在这里: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历史在变迁,朝廷街市都已改变。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家富裕,兵力强盛,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逐句剖析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

# 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文瑛:生平不详。,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环水":那里四面环水,

"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 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

# 亟:屡次。

"曰":说:“

"昔子美之记":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

"记亭之胜也":是写亭子的胜景。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余曰":我说:

"昔吴越有国时":从前吴越建国时,

# 有国时:国家存在的时候。,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

"广陵王镇吴中":广陵王镇守吴中,

# 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曾为苏州刺史。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后封广陵郡王。

"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

# 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治南园:辟建南园。

"其外戚孙承祐":他的外戚孙承佑,

# 孙承祐:钱塘人。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后随钱俶归宋。,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亦治园于其偏":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迨淮海纳土":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

# 淮海纳土: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了宋王朝。,迨:到,等到。

"此园不废":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

"最后禅者居之":最后由僧人居住在这里:

# 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有庵以来二百年":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古遗事":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

# 遗事:前人或前代留下来的事迹。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 构:指建筑。,复:恢复。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夫古今之变":历史在变迁,

"朝市改易":朝廷街市都已改变。

# 改易:改变,变化。,朝市:人世,尘市。

"尝登姑苏之台":我曾经登上姑苏台,

# 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灭吴,被焚毁。

"望五湖之渺茫":远眺浩渺的五湖,

# 渺茫:形容一望无际。,五湖: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内附近所有的湖泊。

"群山之苍翠":苍翠的群山,

"太伯、":那太伯、

# 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

"虞仲之所建":虞仲建立的国家,

# 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子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者。

"阖闾、":阖闾、

# 阖闾:一作阖庐,即姬光。春秋时吴国的国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他派专诸刺杀吴王璙,代立为王,屡败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后为越王勾践战败。

"夫差之所争":夫差争夺的对象,

# 夫差:阖闾的儿子,吴国的国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继位后,誓报父仇。在夫椒大败越兵,后又被越王勾践所攻灭。

"子胥、":子胥、

# 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

"种、":文种、

# 种: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楚人。

"蠡之所经营":范蠡筹划的事业,

# 蠡:范蠡,越国大夫,他们都是春秋末吴越争霸的主要人物。

"今皆无有矣":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庵与亭何为者哉":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虽然如此,

"钱镠因乱攘窃":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

# 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

"保有吴越":占有吴越,

"国富兵强":国家富裕,兵力强盛,

"垂及四世":传了四代。

# 四世:四代。吴越国共历五主,故云。

"诸子姻戚":他的子孙亲戚,

# 姻戚: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乘时奢僭":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

# 奢僭:奢侈豪华过度而不合礼制法度。僭:超越本分。,乘时:趁机。

"宫馆苑囿":广建宫馆园囿,

"极一时之盛":盛极一时。

"而子美之亭":而子美的沧浪亭,

"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 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

"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

# 澌然而俱尽:犹一同消亡。澌然:灭尽的样子。澌,冰块消融的样子。

"则有在矣":是有原因的。

# 有在:犹言就在这个地方。

"文瑛读书喜诗":文瑛好读书,爱做诗,

"与吾徒游":常与我们郊游,

# 游:交游。,徒:门生,学生。

"呼之为沧浪僧云":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应僧人光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文章先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借助对话避免正面平铺直叙的单调,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接着记述沧浪亭多次变迁的历史过程;最后在抒发作者因园亭变化而生发感慨的同时,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全文篇幅精简,以不足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叹,体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主张属文应“出于意之所诚”,重道德与人情。他所作记叙、抒情之文尤为人推重,以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称,有“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唐时升《归公墓志铭》)之评。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著有《震川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章的具体写作时间已难以确考,从行文语气推断,大致写于归有光四五十岁之际,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之间。沧浪亭位于今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历史悠久的古园林之一。北宋庆历年间,文学家苏舜钦因贬官至苏州,于水边修筑亭阁,取名“沧浪”,并撰写《沧浪亭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僧人文瑛在此重建沧浪亭,遂请归有光撰文作记,于是便有了这篇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文章借沧浪亭多次变迁的历史过程与古今对比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深沉感慨,以及“士之欲垂名于千载,非以亭传”的道理,展现了自身淡泊名利的胸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描绘昔日权贵园林的繁盛;“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写这些盛景如今荡然无存。又以“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体现沧浪亭虽历经兴衰却能重现。通过昔日权贵奢华与今日无存、沧浪亭兴衰往复仍被珍视的对比,凸显精神价值的永恒。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巧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尽显作者构思之精妙。开篇便点明浮图文瑛所居的大云庵,正是宋代诗人苏子美昔日建造沧浪亭的旧址,这一主线贯穿全文,为后续的记述与感慨奠定了根基。“亟求”二字用得极妙,既体现出文瑛对作者的敬慕与推崇,也暗含着作者的谦逊。要知苏子美早已写过《沧浪亭记》,作者若贸然动笔,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而“亟求”则让这份写作成了盛情难却之事。更妙的是,作者并未直接解释为何写作,而是借文瑛之口道出“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这看似平常的对话,实则暗藏深意,既表明作者不愿拾人牙慧、步人后尘,决意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所以为亭者”之上,又避免了正面平铺直叙的呆板,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足见其艺术构思的高超。第二段,“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以极简练的笔墨,叙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展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与出色的概括能力。作者抓住了沧浪亭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复为“亭”的变化轨迹。从吴越时期广陵王在子城西南治南园,其外戚孙承祐在旁边也治园,到淮海纳土后园子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之后又为禅者居住,成为大云庵,再到二百年后文瑛寻访古事,在荒残灭没之余复建苏子美时期的沧浪亭。短短不到百字,便勾勒出六百多年的沧桑历程,让读者清晰感受到沧浪亭在时光流转中的起伏更迭。第三段“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仲、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作者由沧浪亭的兴废,生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登高远眺,想到太伯、虞仲所建之物,阖闾、夫差所争之地,子胥、仲、蠡所经营之业,如今都已荡然无存,由此发问“庵与亭何为者哉”,引人深思。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将钱镠及其诸子姻戚凭借国富兵强、乘时奢僭所建的宫馆苑囿,与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进行对比。前者虽极一时之盛,却未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苏子美的小亭,竟被释子如此钦重。通过这鲜明的对比,作者得出结论:“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此句虽未明言“有在”之处为何,但结合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的特点,读者不难意会,正是士人所拥有的品德、学识与精神追求,才能使其垂名千古。最后点出文瑛“沧浪僧”的称呼,更是与前文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听蛙》

下一篇:明·王守仁《瘗旅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