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混沌得乌金":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
# 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三五历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里指藏煤的矿山。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
"蓄藏阳和意最深":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 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阳和:原指阳光和暖。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
"爝火燃回春浩浩":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
# 浩浩:广大无际貌。,爝火:小火,火把。《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洪炉照破夜沉沉":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 洪炉:大火炉。
"鼎彝元赖生成力":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
# 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赖:依靠。,元:通“原”,本来。,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
"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 铁石犹存死后心:意谓当铁石被消融而化为煤炭的时候,它仍有为人造福之本心。古人误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但愿苍生俱饱暖":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
# 苍生:老百姓。
"不辞辛苦出山林":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明代大臣、诗人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故世称于少保,谥号忠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迁兵部尚书。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诗作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风格遒劲、兴象深远。主要作品有《石灰吟》《荒村》《入塞》等。后人辑有《于忠肃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以煤炭为描写对象,描绘其蕴藏能量、燃烧供热、助力器物生成的特质,体现其甘愿为苍生饱暖不辞辛劳的“品格”。借咏煤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志向。
2. 写作手法
比喻:首联以“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以“乌金”比喻开发出的煤炭,通过二者对照,形象说明煤的来源与来之不易,凸显煤炭的珍贵。对仗:颔联“回”“破”对举,形成工整对仗,生动展现煤炭燃烧带来温暖、光明的功用,将其效用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凝练概括,兼具语言优美与对仗精工的特点。拟人:尾联将煤炭人格化,赋予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煤炭具备人的生命意志与崇高情志,直抒诗人为百姓温饱甘愿奉献的胸怀。象征:颈联若将“鼎彝”引申为“国本”之意,煤炭便超越日常能源范畴,象征国家命脉需倚赖忠臣赤胆忠心维护,借煤炭特质寄寓对臣子尽忠报国的期许。托物言志:全诗紧扣煤炭特性,句句写煤,实则句句寄托诗人为国家人民不辞辛苦、甘愿献身的情怀,以煤炭的燃烧奉献象征自身心忧苍生、公而忘私的理想人格,物象与情志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主题,以雄浑笔调概述煤炭开采历程。诗人以“混沌”喻指未开发的煤矿,以“乌金”比喻开采出的煤炭,通过二者对照,既明晰煤炭的来源,又暗显其开采之艰难。“阳和”一词精准传神,贴切展现煤炭蕴含的如春日暖阳般的巨大能量。颔联细腻刻画煤炭的功用,以“回”“破”二字形成工整对仗,生动呈现煤炭燃烧时如春风回暖般驱散严寒、似烈焰破晓般照亮沉夜的景象,将其带来的温暖、生机与光明以富有诗意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兼具语言优美、对仗精工与哲理深刻的艺术特色。颈联进一步升华煤炭的奉献精神,若将“鼎彝”引申为“国本”之意,此联便超越煤炭作为日常能源的表层含义,暗指国家命脉需倚赖忠臣良将的赤忱守护。从全诗庄严肃穆的格调推断,于谦的创作意图或更倾向于借煤炭寄托对臣子尽忠报国的期许。尾联赋予煤炭人格化特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核,直抒“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宏愿,彰显诗人为百姓温饱甘愿历经艰辛的无私胸怀。这两句诗既是诗人一生心系苍生、公而忘私的真实写照,亦将其情感与理想完全融入对煤炭的咏叹,赋予物象以生命感与崇高的情志追求。
4. 作品点评
《咏煤炭》的语言风格质朴畅达,以平实笔触叙事抒情,不事雕琢修饰,却意象鲜明生动,寄托深远情志,堪称诗人人格与理想的真实镜像。全诗紧扣煤炭的物理属性与功用展开,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句句咏叹煤炭的开采、燃烧与奉献,实则句句深植诗人为国家、为百姓不辞辛劳的赤子情怀。
# 这是一首咏物诗,处处以煤炭自喻,咏煤炭实即咏人,也可看作“述怀”诗。作者忧国爱民,他的一生确实也体现了煤炭的这些美德。
不详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一篇:明·刘基《工之侨献琴》
下一篇:明·杨继盛《就义诗》